育儿知识大全 > 学习大全 > 诗歌文学正文

教师职称考试试题卷及答案(范文3篇)

发布日期:2025-03-26

教师职称考试试题卷及答案(一) 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 A. 社会活动 B. 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C. 人类社会的活动 D. 人类自发的活动 答案:B 最早提出“教学相长”教育主张的著作是( ) A. 《学记》 B. 《论语》 C. 《孟子》 D. 《荀子》 答案:A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 A. 德育 B. 智育 C. 体育 D. 美育 答案:A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 A. 单一性 B. 专业性 C. 多样性 D. 崇高性 答案:C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 ) A. 主导地位 B. 主体地位 C. 被动地位 D. 辅助地位 答案:B 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 A. 课程类型 B. 教学计划 C. 教学大纲 D. 教科书 答案:A 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 A. 课程标准 B. 课程计划 C. 教材 D. 教科书 答案:A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 引起学习动机 B. 领会知识 C. 巩固知识 D. 运用知识 答案:B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 ) A. 实验法 B. 讲解法 C. 讨论法 D. 演示法 答案:D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 了解和研究学生 B.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 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答案:B 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 A. 社会适应 B. 社会化人格 C. 精神面貌 D. 精神状态 答案:A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 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 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 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答案:D 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 A. 指导自我教育法 B. 榜样示范法 C. 实际锻炼法 D. 陶冶教育法 答案:D 班级授课制的首行时代是( ) A. 15 世纪末的欧洲 B. 16 世纪的欧洲 C. 15 世纪末的中国 D. 16 世纪的中国 答案:B 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 A. 师生共同参加的 B. 学生自愿选择的 C.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D. 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范的 答案:C 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______的制约。

答案:生产力水平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______和总的质量标准。

答案:规格要求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______。

答案:教书育人 学生是教育的______,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答案:对象 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是______。

答案:民主平等 课程结构的编制即______。

答案:课程设计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______、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答案:作业检查与批改 常用的记分法有______和等级制两种。

答案:百分制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______。

答案:教育者 操行评定主要通过学生自评、集体互评和______等三种途径实现。

答案:班主任评定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参考答案: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例如,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教育规模得以扩大;生产力的发展促使教育结构不断调整,新兴专业不断涌现;同时,先进的生产技术也为教育提供了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成为现实的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可以高效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参考答案: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大体相同的基础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

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参考答案: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这是一条认识的捷径。

但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作基础。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知识为智力活动提供了广阔的领域;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智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他们对知识的掌握。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四、论述题(20 分)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答案: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

例如,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学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也不要急于否定,而是给予肯定和引导。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

比如,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方式和内容。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例如,增加一些开放性的试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不拘泥于标准答案。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应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求知。

例如,当学生问一些看似幼稚或奇怪的问题时,教师要耐心解答,引导他们深入探究,保护他们的好奇心。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的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

对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对平常问题的处理能提出超常见解者,教师应给予鼓励。

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象,不必拘泥于常规的答案。

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通过给学生介绍或引导阅读文学家、艺术家或科学家传记,或带领其参观各类创造性展览、与有创造性的人直接交流等,使学生领略到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

例如,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砖头的用途(用途扩散);以圆形为基础,尽可能多地画出包含圆形的图案(结构扩散)。

推测与假设训练: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

例如,让学生假设如果地球上没有水,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推测和想象。

自我设计训练: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其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实际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

如科技小发明、手工制作等,通过自我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具体应用此方法时,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一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二是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三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例如,在课堂上针对某个问题开展头脑风暴活动,让学生们各抒己见,激发创造性思维。

教师职称考试试题卷及答案(二) 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四书的是( ) A. 《大学》 B. 《春秋》 C. 《论语》 D. 《孟子》 答案:B 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 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 杜威和赫尔巴特 C. 赫尔巴特和杜威 D. 夸美纽斯和杜威 答案:C 学校教育始于( ) A. 奴隶社会初期 B. 奴隶社会末期 C. 原始社会末期 D. 封建社会中期 答案:A 我国当前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 ) A. 美育 B. 劳动教育 C. 爱国主义教育 D. 美育、劳动教育 答案:D 马克思认为,正确的教育起源论是( ) A. 生物起源论 B. 心理起源论 C. 劳动起源论 D. 神话起源论 答案:C 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 )的职业。

A. 自然化 B. 现实化 C. 社会化 D. 自由化 答案:C 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 A. 教学计划 B. 教学大纲 C. 教育目的 D. 教学目标 答案:B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 ) A. 心理过程 B. 信息过程 C. 认识过程 D. 实践过程 答案:C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 备课 B. 上课 C. 作业布置与批改 D.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答案:B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旁人可以插话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的教学技能训练方法是( ) A. 介入教学 B. 教育教学实习 C. 微格教学 D. 模拟教学 答案:A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 知与行的矛盾 B. 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C.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D. 学生的上进心与情性之间的矛盾 答案:C 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叫做( ) A. 常规管理 B. 平行管理 C. 民主管理 D. 目标管理 答案:C 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 ) A. 常规管理 B. 平行管理 C. 民主管理 D. 目标管理 答案:B 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 群众性活动 B. 小组活动 C. 个人活动 D. 团队活动 答案:B 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 ) A. 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度过当前危机 B. 学会自己独立处理类似问题 C. 建立对咨询人员的信任 D. 学生对咨询过程的积极参与 答案:B 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______。

答案: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和______。

答案:一定的研究能力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特定的______的人。

答案:社会属性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______。

答案:对学科的研究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______和检查知识。

答案:运用知识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______等。

答案:练习法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______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答案:德育方法 班级管理的模式有常规管理、平行管理、______和目标管理。

答案:民主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辅导、______和择业指导。

答案:生活辅导 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有自愿性、灵活性和______。

答案:实践性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参考答案: 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

你感兴趣的

编辑推荐

今日推荐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