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吸水性和脱水性的区别

发表时间:03-25 栏目: 育儿综合

吸水性和脱水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如下: 定义 吸水性:是指物质吸收水分的能力,即物质表面吸附或内部通过毛细作用等方式吸收并保持水分的性质。

这种吸收过程中,物质只是单纯地将水分子附着在自身结构中,物质本身的分子结构通常不会发生化学变化。

脱水性:是指某些物质按水的组成比(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夺取其他物质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性质。

这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会使被作用的物质发生化学组成上的改变。

作用对象 吸水性:作用对象通常是游离态的水,如空气中的水蒸气、物质表面的液态水等。

例如浓硫酸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氯化钙能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分,它们吸水时并没有改变所吸收水的化学组成,只是将水聚集到自身周围或内部。

脱水性:作用对象主要是含氢、氧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如糖类、纤维素等。

例如浓硫酸能将蔗糖中的氢、氧元素按水的组成比脱去,使蔗糖碳化变黑。

过程本质 吸水性:属于物理变化过程(部分物质吸水后形成结晶水合物,有一定化学变化,但整体以物理吸附为主)。

以浓硫酸吸水为例,它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只是硫酸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形成了一种物理结合状态,硫酸分子本身结构未变,水也还是以水分子形式存在(只是位置改变被硫酸吸附)。

脱水性:属于化学变化过程。

当浓硫酸对有机物进行脱水时,它破坏了有机物分子内的化学键,按照水的组成比例从有机物分子中夺取氢原子和氧原子,生成了新的物质。

例如蔗糖(C 12 H 22 O 11 C_{12}H_{22}O_{11}C12​H22​O11​)被浓硫酸脱水后,蔗糖分子中的氢、氧原子被夺走,剩下碳元素,最终变成黑色的炭(C CC),同时生成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C 12 H 22 O 11 =  ⁣ =  ⁣ = 浓 H 2 S O 4 12 C + 11 H 2 O C_{12}H_{22}O_{11}\stackrel{浓H_{2}SO_{4}}{=\!=\!=}12C + 11H_{2}OC12​H22​O11​===浓H2​SO4​12C+11H2​O 。

表现现象 吸水性:物质吸水后,自身可能会发生一些物理状态的变化,如变潮、溶解、质量增加等,但外观上一般不会有颜色、形态的剧烈改变(除了形成结晶水合物有颜色变化外)。

例如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中会吸收水分而逐渐潮解,外观上由块状逐渐变得潮湿、变软,但基本还是原来的物质形态。

脱水性:物质被脱水后,往往会发生明显的颜色、形态变化。

如浓硫酸使蔗糖脱水,蔗糖会迅速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黑色物质,这是由于蔗糖中的氢氧元素被脱去,只剩下碳元素,同时反应放热等因素导致物质形态发生巨大改变。

 

相关内容返回育儿综合列表...

猜你喜欢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育儿知识大全www.yuerzhi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