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3篇)
发布日期:2025-04-14
《草原》教案
一、教学目标
会写“毯、陈”等 15 个字,会认“勒、骏”等 9 个字,能正确读写“草原、线条”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学习作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草原风光的视频,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草原的景色,从而引出课题《草原》。
介绍作者老舍及其作品风格,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通过开火车读、指名读等方式,确保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草原写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写了草原的自然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两方面内容。
(三)精读品味,感受美景
学习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草原景色的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些语句,说说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视觉(一碧千里)、嗅觉(空气清鲜)、感觉(愉快)等角度感受草原的美。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比喻(“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拟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积累优美的语言。
(四)深入研读,体会民情
自读课文 2 - 5 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画出相关语句。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体会:
远道迎客:“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通过对蒙古族人民迎接客人时的动作、服饰的描写,体会他们的热情。
亲切相见:“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从这些细节描写中感受蒙汉两族人民见面时的亲切。
盛情款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从饮食和敬酒的描写中,体会蒙古族人民招待客人的热情周到。
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从联欢和话别的场景中,感受蒙汉两族人民之间难舍难分的情谊。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读出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再次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提问学生:“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情感、写作方法等方面谈自己的体会。
全班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描写自己家乡景色的短文,注意运用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的手法。
《狼牙山五壮士》教案
一、教学目标
会写“寇、晋”等 15 个字,会认“丸、岷”等 8 个字,能正确读写“日寇、进犯”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在战斗中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感受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学习作者有详有略、突出重点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战斗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英雄气概。
学习作者有详有略、突出重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五壮士在胜利完成任务后,为什么把敌人引上绝路,以及他们跳崖时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抗日战争时期的视频片段,提问学生:“同学们,在抗日战争时期,有许多英雄儿女为了保卫祖国、抗击日寇,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你们知道哪些英雄事迹呢?”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知道的英雄故事,从而引出课题《狼牙山五壮士》。
介绍狼牙山的地理位置和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背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通过开火车读、指名读等方式,确保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了狼牙山五壮士的哪些英雄事迹?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这五件事。
(三)精读品味,感受英雄气概
学习“痛击敌人”部分,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五壮士战斗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如“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些语句,说说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动作(沉着指挥、大吼一声、抡一个圈、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和神态描写中,感受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排比的运用(“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体会其表达效果。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五壮士的英勇无畏。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部分,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精神。重点理解“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身中间,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这段话,感受董存瑞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再次感受他们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提问学生:“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表达对五壮士的敬佩之情,以及对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认识。
全班齐读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背诵下来,铭记英雄的壮举。
(五)布置作业
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收集一个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穷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会写“汹、涌”等 11 个字,会认“搁、填”等 9 个字,能正确读写“汹涌、澎湃”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品质,感受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
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品质。
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感受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生活并不富裕,甚至很贫穷。但是,他们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今天,我们要走进一对穷人夫妇的生活,看看他们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引出课题《穷人》。
介绍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通过开火车读、指名读等方式,确保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主要讲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三)精读品味,体会品质
学习环境描写部分,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海上恶劣天气和桑娜家简陋环境的语句,如“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些语句,说说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环境描写中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艰难,同时也体会到桑娜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主妇。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如衬托桑娜一家生活的艰难,为下文桑娜收养西蒙的孩子做铺垫等。
学习心理描写部分,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些语句,说说从这些心理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桑娜的心理活动中,感受她的善良、紧张、担忧以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分析心理描写的作用,如生动地表现了桑娜复杂的内心世界,突出了她的美好品质。
学习渔夫回家后的部分,引导学生通过渔夫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渔夫同样善良、淳朴、乐于助人的品质。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品质,再次感受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
提问学生:“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人物品质、写作方法等方面谈自己的体会。
全班齐读最后一段,感受桑娜和渔夫一家虽然贫穷,但充满爱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抄写文中描写环境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仿照课文,运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写一篇表现人物品质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