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牢》教学设计三篇
发布日期:2025-04-09
《万年牢》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拨电话”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含义。
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实在的品质,感受父亲的人格魅力,学习做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万年牢”的含义,体会父亲的高尚品质。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万年牢”的含义,明白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与做人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谈话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老字号,比如北京的全聚德烤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等,这些老字号历经岁月的考验,长久地受到人们的喜爱。为什么它们能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万年牢》,看看文中能不能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走街串巷、耽误、竹签、掺假、赚钱”等词语的意思。比如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反义词、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万年牢”写了哪几件事?
学生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全班汇报,教师引导概括:课文围绕“万年牢”写了三件事,一是父亲自己经营糖葫芦时,做的糖葫芦工艺高、质量好,被称为“万年牢”;二是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父亲辞去工作,体现了父亲做事认真、实在;三是父亲教导“我”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这也是“万年牢”。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 分钟)
学习第一件事,体会“万年牢”的第一层含义。
指名朗读描写父亲做糖葫芦的段落,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出体现父亲做糖葫芦工艺高、质量好的词句。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理解重点词句:
“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青丝、玫瑰也是要上等的。蘸糖葫芦必须用冰糖,绵白糖不行,蘸出来不亮。煮糖用铜锅,铁锅煮出的糖发黑。”从这些对原料选择和制作工具的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什么?(父亲做事认真、讲究,对质量要求严格。)
“父亲把糖煮开,等能拉出丝来,火候就算到家了。”“父亲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宝盆上的光圈。”从这些描写中,你又能感受到什么?(父亲技艺高超。)
教师小结:父亲做的糖葫芦工艺高、质量好,这样的产品经久不衰,就像“万年牢”一样。这就是“万年牢”的第一层含义,指的是父亲做的糖葫芦的质量好。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对父亲的敬佩之情。
学习第二件事,体会“万年牢”的第二层含义。
自由朗读描写父亲受雇于老板后的段落,思考:父亲为什么要辞去工作?
学生交流讨论后汇报,教师引导理解: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做出来的糖葫芦质量无法保证,而父亲做事认真、实在,看不惯老板的做法,所以毅然辞去工作。
教师提问:这里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万年牢”指的是父亲的生意之道,即做生意要讲究实在,货真价实,不能欺骗顾客。)
分角色朗读父亲和老板的对话,体会父亲坚定的原则和正直的品质。
学习第三件事,体会“万年牢”的第三层含义。
轻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父亲对“我”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理解:父亲教导“我”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这就是“万年牢”的第三层含义,指的是做人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讨论:“万年牢”的这三层含义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总结:这三层含义层层递进,从产品质量的“万年牢”,到生意之道的“万年牢”,再到做人的“万年牢”,其实质是一致的,都强调了做事、做人要认真、实在,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长久的发展。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5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父亲的品质。
提问: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父亲是一个做事认真、实在,做人正直、有原则的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万年牢”的深刻内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提问: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像父亲这样做事认真、实在的人?或者你自己有没有做到做事、做人“万年牢”呢?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教师适时引导和点评,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要学习父亲的品质,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抄写本课的生字词和自己喜欢的句子。
仿照课文,运用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身边做事认真、实在的人,字数不少于 300 字。
《万年牢》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会认“亩、播”等 8 个生字,会写“亩、播”等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播种、浇水、爱慕、吩咐、茅亭、榨油、便宜、可贵、石榴、爱慕”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理解“万年牢”的含义,体会父亲的美好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
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感受父亲的高尚品德。
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万年牢”三层含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白做人与做事的紧密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3 分钟)
展示一些老字号店铺的图片,如稻香村、瑞蚨祥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店铺为什么能历经多年依然深受人们喜爱?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这些老字号靠的是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信誉,就像课文中提到的“万年牢”一样。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万年牢》,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7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
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纠正读音。重点指导“赚(zhuàn)、掺(chān)、损(sǔn)”等字的读音。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字的笔顺,指导书写。重点讲解“煮、醋、卖”等字的结构和笔画。
理解词语意思。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反义词、直观演示等方法理解“走街串巷、耽误、均匀、竹签、赚钱、掺假”等词语。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万年牢”写了哪几件事?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思考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引导梳理:课文写了父亲做糖葫芦时,做出的糖葫芦质量好,堪称“万年牢”;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老板偷工减料而辞职,坚守生意的“万年牢”;父亲教导“我”要做个实实在在的人,这是做人的“万年牢”。
(三)精读品味,感悟内涵(20 分钟)
研读“糖葫芦中的万年牢”
自由朗读描写父亲做糖葫芦的部分,找出描写父亲选料、制作过程的语句。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分析:
“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青丝、玫瑰也是要上等的。蘸糖葫芦必须用冰糖,绵白糖不行,蘸出来不亮。煮糖用铜锅,铁锅煮出的糖发黑。”从这些语句中,你能看出父亲是怎样做糖葫芦的?(父亲选料严格,制作讲究。)
“父亲把糖煮开,等能拉出丝来,火候就算到家了。”“父亲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宝盆上的光圈。”这些描写表现了什么?(父亲技艺娴熟。)
教师引导总结:父亲做的糖葫芦质量上乘,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就是“万年牢”在糖葫芦上的体现。
指导朗读,读出对父亲精湛技艺和认真态度的赞叹。
探究“生意中的万年牢”
默读父亲受雇于老板后的段落,思考:父亲为什么要辞去这份工作?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理解:老板为了赚钱偷工减料、弄虚作假,而父亲认为做生意要凭良心,要实实在在,不能欺骗顾客,所以坚决辞职。
提问:这里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万年牢”指的是生意要讲究诚信,货真价实。)
分角色朗读父亲和老板的对话,注意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理。
领悟“做人中的万年牢”
轻声朗读最后一段,思考:父亲对“我”的教导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理解:父亲教导“我”要做个可靠的、实实在在的人,这就是做人的“万年牢”。
讨论:“万年牢”的这三层含义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从产品的质量到生意的诚信,再到做人的准则,“万年牢”的含义层层深入,它们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认真、实在、诚信。只有做好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5 分钟)
总结写法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作者通过描写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生动地展现了父亲做事认真、实在,做人正直、诚信的品质。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来表现人物。
拓展延伸
提问: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像父亲这样坚守“万年牢”品质的人或事?
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事例,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事例中体会“万年牢”品质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以“身边的‘万年牢’”为题,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作文,记录身边那些做事认真、实在,做人诚信的人和事。
《万年牢》教学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
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尊严、逃难、善良、朴实”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万年牢”在文中的多重含义。
体会父亲认真、实在、正直的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万年牢”的含义,感受父亲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