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新版
发布日期:2025-04-07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及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名言警句。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提炼论点、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学习本文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热爱读书、善于读书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明确作者的观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掌握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领会文中所倡导的正确读书方法,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的阅读中。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不同的读书观点有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重点知识,如作者、文体、字词等,帮助学生快速了解课文背景和基础知识。
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比较阅读法:将本文与其他议论文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本文的论证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引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自己独特的读书方法呢?(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读书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读书方法的文章——《不求甚解》,看看作者马南邨对读书有着怎样独特的见解。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马南邨(原名邓拓,当代作家,代表作《燕山夜话》)。
(二)预习检查(5分钟) 字词检测 多媒体展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正音。
重点讲解:“不求甚解(shèn)”“狂妄自大(kuáng)”“咬文嚼字(jiáo)”“豁然贯通(huò)”等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解释“不求甚解”“会意”“咬文嚼字”“豁然贯通”等词语的意思,让学生结合语境理解。
内容初知 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针对什么观点发表议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文章针对一般人对“不求甚解”的否定观点发表议论,作者的观点是“不求甚解”有好的一面,读书要采取“不求甚解”的态度。
(三)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划分段落层次。
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明确: 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读书要会意,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第2 - 4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第5 - 6段):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第四部分(第7 - 8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因小失大,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第五部分(第9段):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
(四)文本研读(15分钟) 研读第2 - 4段 提问:作者是如何从“不求甚解”的出处来分析其含义的?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明确:作者先指出“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接着引用原文并分析,说明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并非真的不深入理解,而是“会意”,即领会书中的精神实质,不死抠字句。
这是对“不求甚解”含义的第一层解读。
同时,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明他读书是有所追求、有所收获的,只是不拘泥于一字一句,这是第二层含义。
追问:作者这样分析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出处分析“不求甚解”的含义,为后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做铺垫,使论证更具说服力,也纠正了人们对“不求甚解”的片面理解。
研读第5 - 6段 提问:作者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观其大略”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是从反面论证读书不能死抠字句,要理解精神实质;举诸葛亮“观其大略”的例子,是从正面论证读书要像他一样,不死钻牛角尖,了解大意即可。
这两个例子一正一反,有力地论证了作者提出的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研读第7 - 8段 提问:作者在这两段中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不求甚解”的? 明确:作者指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同时强调不能只记住结论,要重视过程,要真正理解书中的道理。
这是对“不求甚解”含义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五)探究论证方法(8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请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教师总结归纳: 举例论证:如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诸葛亮“观其大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读书要采取虚心的“不求甚解”的态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等名言,阐述了“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使论证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对比论证:将普列汉诺夫读书不理解精神实质与诸葛亮“观其大略”了解大意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正确的读书态度应该是“不求甚解”,即领会精神实质,不拘泥于字句。
(六)拓展延伸(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型辩论会:“‘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哪种读书方法更好”。
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正方观点为“‘不求甚解’读书方法更好”,反方观点为“‘咬文嚼字’读书方法更好”。
双方各自准备论据,进行简短的辩论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深入思考两种读书方法的利弊,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总结:其实,“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这两种读书方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不同的阅读情境和阅读目的下,我们可以灵活运用。
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根据书籍的内容和自身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读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七)课堂小结(3分钟)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包括对课文内容、论证方法的理解,以及对读书方法的新认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马南邨的《不求甚解》,了解了作者对“不求甚解”这一读书方法的独特见解,掌握了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和多种论证方法。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读书过程中,能够借鉴文中的读书方法,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知识素养。
(八)布置作业(1分钟)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和论证方法的理解。
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运用“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