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孔子拜师》教案(范文3篇)
发布日期:2025-04-07
《孔子拜师》教案 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会认“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等14个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高尚品行。
激发学生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勤学好问、谦虚求教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了解孔子拜师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体会孔子、老子的品行。
难点 感受孔子、老子的高尚品德,并从中受到启发。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感悟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分钟) 谈话:同学们,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你们能说出几个吗?(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伟大的人物——孔子,去了解他拜师求学的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问,如:孔子为什么要拜师?他拜谁为师?拜师的过程是怎样的?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远近闻名、渊博、风尘仆仆”等词语的意思。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讲述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老子为师,最终学到了很多知识,成为了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故事。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 学习第1自然段 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引导学生抓住“远近闻名”“还要拜老师学习”等词句,体会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
指导朗读,读出孔子对知识的渴望。
学习第2、3自然段 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思考:孔子是怎样前往洛阳拜师的?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孔子旅途艰辛的词句,如“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通过“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词语,感受孔子求学的坚定决心。
指导朗读,读出孔子旅途的艰辛。
学习第4自然段 轻声读第4自然段,思考:孔子见到老子后,说了些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谦虚有礼和老子的和蔼、谦虚。
分角色朗读孔子和老子的对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学习第5自然段 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孔子在老子那里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孔子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老子的品行。
再次朗读第5自然段,感受孔子拜师后的收获。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孔子和老子的高尚品行,如孔子的谦虚好学、勤奋刻苦,老子的诲人不倦、谦虚大度等。
让学生谈谈从孔子拜师的故事中受到的启发,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拓展:课后收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名言警句,下节课交流分享。
布置作业(5分钟) 抄写本课的生字词和自己喜欢的句子。
把孔子拜师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丘、毫”等。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全面了解孔子拜师的具体过程,深刻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崇高品德。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扎实掌握生字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真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美好品质。
难点 切实体会孔子拜师的深层意义,从中获得启示。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古代文化名人的视频短片,展示孔子讲学等画面。
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谁?对孔子有哪些了解? 引出课题《孔子拜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扫除障碍(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小组内交流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互相帮助解决疑难。
教师检查小组学习情况,重点讲解“丘、毫、佩、授”等生字的读音和写法,通过举例、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渊博、品行、传授”等词语的意思。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朗读是否正确、流利。
精读课文,感悟品质(18分钟) 学习孔子拜师的原因(第1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好学的人? 引导学生抓住“已经远近闻名”“还要拜老师学习”等语句,体会孔子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追求更高知识境界的精神。
指导朗读,读出孔子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学习孔子拜师的经过(第2 - 4自然段) 小组合作学习,阅读第2 - 4自然段,思考:孔子在拜师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做的?见到老子后,他们的表现如何? 各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词语,感受孔子求学的艰辛和坚定;通过孔子和老子的对话,体会孔子的谦虚有礼和老子的谦逊、和善。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孔子和老子见面的场景,加深对人物品质的理解。
学习孔子拜师的结果(第5自然段) 默读第5自然段,思考:孔子在老子那里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孔子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老子的高尚品行,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总结写法,拓展提升(4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总结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如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
让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个自己身边具有某种优秀品质的人。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3分钟)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孔子和老子的优秀品质对我们的启示。
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完成小练笔,下节课交流分享。
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生字词,能在具体语境中准确运用。
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深刻感受孔子和老子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尊师重道、好学上进的良好风尚。
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深入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和意义,体会人物品质。
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写作手法。
难点 将从孔子和老子身上学到的品质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3分钟) 与学生交流: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许多古代的名人故事,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你印象深刻的古代名人? 引导学生谈到孔子,顺势引出课题《孔子拜师》,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分钟)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通过开火车读、个别读等方式认读生字词,讲解“兼、仆、纳”等生字的字形和字义。
指名回答:课文围绕孔子拜师写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概括出起因、经过和结果。
精读课文,体会品质(20分钟) 学习起因部分(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孔子为什么要拜师?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引导学生分析“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体会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
指导朗读,读出孔子对知识的追求。
学习经过部分(第2 - 4自然段) 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描写孔子旅途艰辛的词句,如“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体会孔子求学的坚定信念。
指名读第3、4自然段,思考:孔子见到老子后,他们的对话表现了两人怎样的品质? 引导学生分析对话内容,体会孔子的谦虚有礼和老子的谦逊、平和。
分角色朗读对话,注意语气和表情。
学习结果部分(第5自然段) 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孔子在老子那里学到了什么?对他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理解孔子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老子的品德,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再次朗读第5自然段,感受孔子的收获。
总结写法,拓展运用(5分钟) 总结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孔子拜师的过程),运用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布置小练笔: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运用这种方法写一个片段,表现他的某种品质。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5分钟) 回顾孔子拜师的故事和学到的写作方法,强调学习孔子和老子优秀品质的重要性。
作业:抄写生字词;完成小练笔并认真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