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过桥的教学反思
发布日期:2025-03-27
《兰兰过桥》教学反思 《兰兰过桥》是一篇充满童趣且富有科普性质的文章,通过讲述兰兰跟着爷爷走过“潜水桥”和“塑料桥”的故事,向孩子们介绍了新奇有趣的桥梁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在教授这篇课文后,我进行了如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程伊始,我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各种桥梁的视频,展现了桥梁的多样风貌,如雄伟的跨海大桥、古朴的石拱桥等,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随后提出问题:“你们还见过什么样的桥?想不想知道还有哪些特别的桥?”这种情境导入方式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文学习中。
(二)注重朗读,理解文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朗读作为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首先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接着,针对文中描写两种桥特点的段落,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通过分角色朗读兰兰和爷爷的对话,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人物情感,同时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朗读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语感,还对潜水桥和塑料桥的奇妙之处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三)结合直观教具,突破难点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潜水桥和塑料桥的构造和特点具有一定难度。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运用了图片、简单的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
在讲解潜水桥时,展示潜水桥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桥的形状以及它在水中的样子,并结合文中描述,讲解桥的特殊构造和功能。
在介绍塑料桥时,拿出类似塑料质地的物品,让学生触摸感受其轻便的特点,再通过动画演示塑料桥的展开和收起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不足之处 (一)课堂互动的全面性不足 在课堂提问环节,我发现自己更多地与积极主动的学生进行互动,部分性格内向或基础稍弱的学生参与度不高。
这可能导致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够扎实。
(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欠佳 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你觉得未来还会有什么样的桥”这一问题时,小组讨论秩序有些混乱,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被个别活跃的学生主导了讨论方向。
此外,在小组汇报环节,有些小组未能清晰地表达讨论结果,反映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和引导方面存在不足。
(三)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够深入 在引导学生想象未来桥梁时,虽然学生们提出了一些有趣的想法,但我没有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拓展,只是简单地给予肯定,没有引导学生对这些创意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完善,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持续发展。
三、改进措施 (一)关注全体学生,优化课堂互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课堂互动的全面性,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回答。
对于不太主动的学生,采用鼓励、引导的方式,增加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指导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明确小组分工和讨论规则,确保每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任务。
在讨论过程中,加强巡视指导,及时纠正混乱局面,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有序讨论。
同时,在小组汇报后,组织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深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学生提出关于未来桥梁的创意时,我会进一步追问,引导他们思考创意的可行性、如何实现等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深入探究。
还可以组织相关的拓展活动,如“未来桥梁设计大赛”,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通过对《兰兰过桥》这堂课的反思,我认识到了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