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语文教案(范文3篇)
发布日期:2025-03-26
《石钟山记》语文教案 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常见文言句式。
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言文的语言之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文中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有疑必察、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质疑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理解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过程及结论。
教学难点 领会文中所体现的实践出真知的哲理,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
品味文中简洁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一段石钟山的视频,展示其雄伟壮观的景色,然后提问学生:看到如此神奇的石钟山,你们想不想知道它名字的由来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一起探寻《石钟山记》的奥秘。
(二)背景介绍(3分钟) 简要介绍苏轼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现在江西德兴)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三)初读课文(7分钟)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重点强调以下易错字音:“郦(lì)元”“彭蠡(lǐ)”“钟磬(qìng)”“桴(fú)止响腾”“石穴罅(xià)”“窾坎(kuǎn kǎn)镗鞳(tāng tà)”等。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意,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四)疏通文意(15分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标注出来。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
小组代表提出仍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重点讲解以下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实词:“徐”(慢慢地)、“扣”(敲击)、“绝”(停止)、“陋”(浅陋)等; 虚词:“之”(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等)、“于”(在、对于)、“其”(代词、语气词等)等; 特殊句式:“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应为“古之人不欺余也”)、“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语后置,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等。
(五)文本研读(15分钟)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提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疑问;第二部分(第 2 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的经过;第三部分(第 3 段),得出结论,强调要通过实践来探求事物的真相。
研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对石钟山得名由来产生怀疑? 明确:作者认为郦道元的说法过于简略,而李渤的说法又过于浅陋,所以对石钟山得名由来产生怀疑。
研读第二部分,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进行实地考察的?考察过程中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与石钟山得名有什么关系? 明确:作者在月夜乘小船至绝壁下,通过实地观察和敲击山石,听到了“噌吰”“窾坎镗鞳”等声音。
这些声音与石钟山得名有关,因为它们是由于水流冲击洞穴和石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揭示了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
(六)主题探讨(5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从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过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归纳:文章通过作者的亲身考察,揭示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道理,强调了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
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有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仅凭主观臆断来判断事物。
(七)课堂小结(2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言知识、文章结构、主题思想等。
强调学习本文不仅要掌握文言文知识,更要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勇于实践的精神。
(八)布置作业(1分钟) 背诵课文。
以“实践出真知”为主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心得体会。
《石钟山记》语文教案 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了解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言文翻译水平。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实践出真知的哲理,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加以体会。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写作意图。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展示一些因名称奇特而引发人们好奇探究的景点图片,如“魔鬼城”“火焰山”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景点名称背后的故事。
然后提问:如果是你,面对一个名称奇特的地方,你会怎么做?引出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从而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他在仕途坎坷中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同时说明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缘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
(三)初读感知(7分钟) 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边听边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如“郦(lì)”“蠡(lǐ)”“磬(qìng)”“枹(fú)”等。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
(四)文意疏通(15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做好标记。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实词:“徐”(慢慢地)、“扣”(敲击)、“绝”(停止)、“陋”(浅陋)、“虽”(即使)等; 虚词:“之”(助词、代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等)、“于”(在、对于)、“其”(代词、语气词等)、“而”(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等)等; 特殊句式:“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应为“古之人不欺余也”)、“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语后置,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得双石于潭上”(状语后置,应为“于潭上得双石”)等。
(五)文本分析(15分钟)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提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并表明自己的怀疑态度;第二部分(第 2 段),详细叙述实地考察石钟山的经过,包括途中所见所闻和所作的思考;第三部分(第 3 段),得出结论,强调要通过实践来探求事物的真相,并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进行评价。
研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开篇就列举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 明确:为下文自己的探究做铺垫,通过对前人说法的质疑,引出自己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研读第二部分,小组讨论:作者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的心情从“心动欲还”到“笑叹”,这种变化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在考察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突出了考察过程的曲折和艰辛,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勇于探索、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同时,这种心情变化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六)主题探究(5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实际生活,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用实践来检验真理。
(七)课堂总结(2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言知识的积累、文章结构的梳理、主题思想的探讨等。
强调学习本文的重点不仅是掌握文言文知识,更要学习作者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将这种精神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八)布置作业(1分钟) 背诵课文,并整理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以“实践出真知”为话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石钟山记》语文教案 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熟练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准确翻译课文。
能够背诵全文,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和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习作者有疑必察、深入探究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
理解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过程及结论。
教学难点 领悟文中所蕴含的实践出真知的哲理,并能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的深层意蕴。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分钟) 讲述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听说某个地方有一口神奇的钟,每当特定的时候就会发出奇妙的声音,但是没有人知道为什么。
这个人好奇心大增,决定亲自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同学们,假如你是这个人,你会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就跟着苏轼一起去探寻石钟山得名的奥秘。
(二)知识讲解(3分钟) 简单介绍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历史地位,强调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独特风格。
同时,说明《石钟山记》这篇文章在古代游记散文中的重要地位和特点,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初读课文(7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标注生字读音、停顿和节奏。
重点强调“郦(lì)元”“彭蠡(lǐ)”“钟磬(qìng)”“桴(fú)止响腾”“磔磔(zhé zhé)”等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节奏和韵律之美。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和停顿不当之处。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全班齐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四)文意理解(15分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记录下来。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及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深入理解。
小组代表提出仍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如: 实词:“徐”(慢慢地)、“扣”(敲击)、“绝”(停止)、“陋”(浅陋)、“固”(本来)等; 虚词:“之”(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等)、“于”(在、对于)、“其”(代词、语气词、表揣测等)、“而”(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表修饰等)等; 特殊句式:“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应为“古之人不欺余也”)、“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语后置,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得双石于潭上”(状语后置,应为“于潭上得双石”)等。
(五)文本解读(15分钟)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提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疑问,介绍前人的两种说法并表示怀疑;第二部分(第 2 段),详细叙述实地考察石钟山的经过,包括夜晚乘船至绝壁下的所见所闻;第三部分(第 3 段),得出结论,强调要通过实践来探求事物的真相,并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进行评价。
研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持怎样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明确:作者对郦道元的说法认为“简”,对李渤的说法认为“陋”,都表示怀疑。
原因是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没有详细说明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李渤虽然找到了“扣而聆之”的证据,但作者认为这种证据不足以证明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
研读第二部分,小组讨论:作者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运用了视觉描写(“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听觉描写(“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之声”)等方法。
这些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石钟山夜晚的阴森恐怖和神秘莫测,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揭示石钟山得名的真相埋下伏笔,同时表现了作者勇于探索的精神。
(六)主题探讨(5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从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践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思考实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探索,勇于尝试,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七)课堂小结(2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言知识、文章结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所传达的实践精神。
强调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掌握语言知识,更要汲取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力量。
(八)布置作业(1分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