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大全 > 学习大全 > 诗歌文学正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范本(范文3篇)

发布日期:2025-03-26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范本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简述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

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特点。

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获取信息、合作交流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讨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有序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细胞呼吸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细胞呼吸原理在不同实例中的应用分析。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刚跑完步后呼吸急促;水果放久了有酒味;用酵母菌发酵制作面包等。

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细胞呼吸的关系,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细胞呼吸。

(二)新课讲授(30 分钟) 细胞呼吸的概念(3 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胞呼吸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总结细胞呼吸的概念。

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和完善,强调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 ATP 的过程。

有氧呼吸(15 分钟) 多媒体展示有氧呼吸的动画视频,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有氧呼吸的全过程 教师结合动画,逐步讲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出少量能量。

引导学生思考该阶段是否需要氧气参与,得出不需要氧气的结论。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在线粒体基质中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大量[H],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

讲解此阶段水的参与以及二氧化碳的产生过程。

第三阶段: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氧气在线粒体内膜上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

强调氧气在此阶段的重要作用以及大量能量的产生。

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 6 H 12 O 6 + 6 O 2 + 6 H 2 O → 酶 6 C O 2 + 12 H 2 O + 能量 C_6H_{12}O_6 + 6O_2 + 6H_2O \stackrel{酶}{→} 6CO_2 + 12H_2O + 能量C6​H12​O6​+6O2​+6H2​O→酶6CO2​+12H2​O+能量,并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式中各物质的来源和去向,以及能量的释放情况。

无氧呼吸(12 分钟) 展示无氧呼吸的动画,让学生观察无氧呼吸的过程 讲解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出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

举例说明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常见于酵母菌等微生物,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常见于乳酸菌以及动物剧烈运动时的骨骼肌细胞等。

写出无氧呼吸的两种总反应式 产生酒精:C 6 H 12 O 6 → 酶 2 C 2 H 5 O H + 2 C O 2 + 少量能量 C_6H_{12}O_6 \stackrel{酶}{→} 2C_2H_5OH + 2CO_2 + 少量能量C6​H12​O6​→酶2C2​H5​OH+2CO2​+少量能量 产生乳酸:C 6 H 12 O 6 → 酶 2 C 3 H 6 O 3 (乳酸) + 少量能量 C_6H_{12}O_6 \stackrel{酶}{→} 2C_3H_6O_3(乳酸) + 少量能量C6​H12​O6​→酶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组织学生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条件、产物和能量释放情况,填写表格进行总结归纳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细胞呼吸的概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总反应式以及两者的异同点。

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强化重点知识。

(四)巩固练习(10 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细胞呼吸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书面作业:让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细胞呼吸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拓展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细胞呼吸原理在农业生产、食品保鲜、发酵工业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并写成一篇简短的报告,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细胞呼吸的概念、过程和原理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细胞呼吸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知识,提高了学习效果。

同时,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自主探究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辅导和练习。

另外,对于细胞呼吸原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学生虽然兴趣浓厚,但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萨顿的假说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和实验分析的能力。

尝试运用假说 - 演绎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体验科学家在探索基因与染色体关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 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分析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回顾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提问学生:基因和染色体在遗传过程中都有各自的规律,那么基因和染色体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呢?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30 分钟) 萨顿的假说(8 分钟) 展示蝗虫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图片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传递规律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找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上的相似之处。

讲解萨顿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举例说明类比推理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萨顿假说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7 分钟) 介绍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背景:展示果蝇的图片,介绍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

讲述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过程:展示杂交实验图解,讲解亲本、子一代、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提出问题:为什么白眼性状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作出假设:引导学生思考控制白眼的基因可能的位置,作出合理假设。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借鉴萨顿的假说,考虑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演绎推理:让学生根据假设,写出遗传图解,预测测交实验的结果。

实验验证:展示摩尔根进行的测交实验结果,与学生预测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得出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

强调摩尔根运用假说 - 演绎法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5 分钟) 结合减数分裂过程,讲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强调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以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师进行总结和强调重点知识,梳理知识框架。

(四)巩固练习(10 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识图作答题等。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书面作业:让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拓展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研究历程中还有哪些重要的发现,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孟德尔遗传定律,类比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顺利引出萨顿的假说,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在讲解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假说 - 演绎法进行分析,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类比推理和假说 - 演绎法这两种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还不够透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结合更多实例进行讲解和训练。

另外,在课堂练习环节,发现学生对孟德尔遗传规律现代解释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针对性的练习和指导。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阐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和特点。

解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问题。

说明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能量流动的相关数据,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认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相关计算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一段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活动的视频,提问学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要生存和繁衍需要能量,那么这些能量来自哪里?又是如何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呢?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二)新课讲授(30 分钟) 能量流动的概念(3 分钟)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能量流动的概念,教师进行强调和解释,明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能量流动的过程(12 分钟) 多媒体展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讲解能量的输入:强调太阳能是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从而输入到生态系统。

讲解能量的传递:以食物链“草→兔→狐”为例,分析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过程。

指出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下一营养级只能获得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

讲解能量的转化和散失:说明生物体内的化学能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热能等,另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能量流动的特点(10 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能量流动数据图表,思考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多少,能量流动具有什么特点。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得出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讲解单向流动的原因是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以及逐级递减的原因是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还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计算能量传递效率:给出具体的数据,让学生计算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加深对能量流动特点的理解。

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5 分钟) 展示一些农业生产和生态养殖的实例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例中如何利用能量流动的原理,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高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讲解研究能量流动在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方面的重要意义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强化重点知识。

(四)巩固练习(10 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分析题和计算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书面作业:让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拓展作业:让学生调查当地的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或养殖生态系统,分析其中能量流动的情况,并提出一些优化建议,写成一篇调查报告,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视频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能量流动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示意图和具体实例,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过程。

在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特点和相关计算时,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计算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散失理解不够清晰,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实例或实验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另外,对于能量流动实践意义的教学,学生虽然能够理解理论知识,但在实际应用和提出优化建议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实践案例的分析和引导。

 

你感兴趣的

编辑推荐

今日推荐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