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范文(范文3篇)
发布日期:2025-03-26
《兰亭集序》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兰亭集序》,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体会本文清新自然、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作者从自然美景中感悟人生哲理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短暂与永恒,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以及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其书法之美,引出本文不仅是书法瑰宝,更是文学佳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背景介绍(3分钟) 简要介绍东晋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兰亭集会的缘由和盛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
初读课文(10分钟)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
疏通文意(15分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重点讲解以下实词、虚词和句式: 实词:“修”“引”“次”“信”“兴”等;虚词:“之”“以”“于”“其”等;特殊句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等。
文本分析(15分钟)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分析第一段,提问:作者描绘了兰亭怎样的景色?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描绘了山水相映、清幽雅致的美景,作用是营造了优美的环境氛围,为下文的抒情和议论做铺垫。
分析第二段,提问:作者在这段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明确: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通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等语句,由眼前的欢乐联想到人生的短暂,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分析第三段,提问:作者对生死持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作者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消极虚无思想,认为生死是不同的,应该珍惜生命,积极面对人生。
主题探讨(7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在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堂小结(3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言知识、文章结构、主题思想等,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2分钟) 背诵全文。
以“我读《兰亭集序》”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兰亭集序》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成就,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珍惜时光,积极进取。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准确翻译课文。
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以及文章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感悟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的魅力,引出课题《兰亭集序》。
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 请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王羲之,教师进行补充完善,介绍王羲之的生平事迹、书法风格和艺术成就。
讲述兰亭集会的背景、目的和参会人员等信息,让学生了解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标注出停顿和语气变化。
全班齐读课文,教师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如“会稽(kuài jī)”“修禊(xì)”等字音,以及“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句子的节奏。
疏通文意,积累知识(15分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做好标记。
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时给予指导。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集中讲解: 一词多义:“列坐其次”(旁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途中的驻地);“所以游目骋怀”(用来……的)“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等。
词类活用:“群贤毕至”(贤,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少长咸集”(少长,形容词作名词,年龄小的和年龄大的人)“一觞一咏”(觞,名词作动词,喝酒)等。
特殊句式:“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应为“当其于所遇欣”)“悟言一室之内”(省略句,应为“悟言于一室之内”)等。
让学生整理笔记,加深对文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精读课文,分析情感(15分钟)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 - 2段)情感基调是愉悦欢快;第二部分(第3段)情感基调是感慨悲伤;第三部分(第4段)情感基调是理性深沉。
分析第一部分:提问学生作者是如何描写兰亭盛会的?这些描写体现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从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等方面描写兰亭盛会,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描绘出优美的自然环境,“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写出了文人雅士聚会的欢乐场景,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愉悦之情。
分析第二部分:提问作者为什么会由乐转悲? 明确:作者由眼前的欢乐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生命有限的感慨,因此情感由乐转悲。
分析第三部分:提问作者对生死问题持怎样的观点? 明确:作者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消极虚无思想,认为生死有别,应该正视生命的长短,珍惜时光,积极面对人生。
拓展延伸(7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借鉴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课堂总结(3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言知识要点、文章的情感脉络和主题思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2分钟) 背诵课文,并默写一遍。
仿照《兰亭集序》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兰亭集序》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兰亭集序》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培养学生语感和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和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文章所传达的深层意蕴。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5分钟) 展示几幅模仿王羲之书法字体的作品,让学生辨认并谈谈对书法的印象。
接着讲述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的有趣传说,如唐太宗对《兰亭集序》的痴迷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与背景(3分钟) 简单介绍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和成就,强调他的书法风格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同时说明兰亭集会是当时文人雅集的典型代表,介绍集会的时间、地点、参与者等信息,为理解文章内容埋下伏笔。
初读感知(10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节奏和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纠正个别学生的读音错误和节奏不当之处。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和不足,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文意疏通(15分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和句子记录下来。
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
教师通过PPT展示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子,进行详细讲解: 实词:“茂林修竹”(修长)“引以为流觞曲水”(引来)“不能喻之于怀”(明白)等; 虚词:“之”(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等不同用法)“于”(在、对于等用法)“其”(代词、语气词等用法)等; 特殊句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判断句)“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应为“亦将于斯文有感”)等。
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同桌之间相互提问、解答,巩固文言知识。
文本研读(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首先描述兰亭集会的盛况(第1 - 2段),接着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感慨(第3段),最后批判当时的生死观并表明自己的态度(第4段)。
分析第一段:提问学生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兰亭景色的?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视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等角度描写,作用是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衬托出与会者的高雅情趣,为后文的抒情做铺垫。
分析第二段:提问作者描写众人游乐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快乐和满足,通过“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语句可以看出。
分析第三段:提问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痛”的感觉? 明确:作者想到人生短暂,欢乐易逝,“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不禁对生命的有限和无常感到悲痛。
分析第四段:提问作者批判“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表明自己对生死的正确态度,即要珍惜生命,不虚度光阴,追求生命的真正价值。
主题探究(7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兰亭集序》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对我们当代人的启示。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堂小结(3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文言知识、文章结构、主题思想等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布置作业(2分钟) 背诵并默写《兰亭集序》。
以“人生的短暂与永恒”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素材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