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蔡邕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发布日期:2025-03-25
《后汉书·蔡邕传》原文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
六世祖勋,好黄老,平帝时为郿令。
王莽初,授以厌戎连率。
勋对印绶仰天叹曰:“吾策名汉室,死归其正。
昔曾子不受季孙之赐,况可事二姓哉?”遂携将家属,逃入深山,与鲍宣、卓茂等同不仕新室。
父棱,亦有清白行,谥曰贞定公。
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
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
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
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
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
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感东方朔《客难》及扬雄、班固、崔骃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
出补河平长。
召拜郎中,校书东观。
迁议郎。
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
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
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
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
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
光和元年,有诏公卿举能通《尚书》、《毛诗》、《左氏》、《谷梁》春秋经者,四府各举一人。
邕被举,诣金商门对策,拜侍御史。
又迁持书御史,转尚书。
三日之间,周历三台。
邕上书论朝政七事,其一曰:“明堂月令,天子以四立及季夏之节,迎五帝于郊,所以导致神气,祈福丰年。
今迎气五郊,而车驾稀出,四时至敬,屡委有司,则善应不至,上帝之怒降矣。
又正月上丁,祀南郊,礼毕,次北郊、明堂、高庙、世祖庙,而车驾每避正殿,皆非所以示承天顺民也。
”其二曰:“夫求贤之道,未必一涂。
或以德显,或因言扬。
顷者,立朝之士,曾不以忠信见赏,恒被谤讪之诛,遂使群下结口,莫图正辞。
郎中张文,前独尽狂直,今擢为高第,斯诚国家德宽之致也。
臣愚,以为宜擢文右职,以劝忠謇,宣声海内。
”其三曰:“夫司隶校尉、诸州刺史,所以督察奸枉,分别白黑者也。
伏见幽州刺史杨熹、益州刺史庞芝、凉州刺史刘虔,各有奉公疾奸之心,熹等所纠,其效尤多。
余皆枉桡,不能称职。
或有抱罪怀瑕,与下同疾,纲纪不摄,何以示众?臣愿陛下赫然振怒,省察风俗,考功责罚,以明好恶。
”其四曰:“夫选官大失,在于以毁誉取人,不复参检情实。
臣观世人之论,每附党同,毁异己,讼言纷错,真伪无章。
尚书郎以下,虽职在机近,多以年少不更事,眩于名势,互相荐举,人事猥杂。
臣以为宜试守一岁,课其功能,简其精实,不拘资叙,无能者罢之。
”其五曰:“夫经术深浅,犹可问试;文章优劣,时有毁誉。
至于武功,无检核之法,虚实相贸。
诸受封爵,不应复得豫士伍坐席,以防其轻为奸利,坐生患害。
”其六曰:“夫灾眚之发,必有其故。
连年蝗虫,或水或旱,五谷不登,此殆政有亏缺,获罪于天,以致然也。
陛下宜开石室,案《河》、《洛》,外命史官,悉条上永建以前及建和以来,灾异之变,与咎征所在,孰详孰略,可得尽知。
”其七曰:“夫天子之耳,务广聪明,近臣尚书,旧典不置员数。
今之尚书,多不晓政事,徒塞诏命。
如有疑事,可使三公大官共平处之。
尚方工技之作,鸿都篇赋之文,可且消息,以示惟忧国事。
”书奏,帝乃降诏,切责州郡,而邕所言,多不见从。
初,邕与司徒刘郃素不相平,叔父卫尉质又与将作大匠阳球有隙。
球即中常侍程璜女夫也,璜遂使人飞章言邕、质数以私事请托于郃,郃不听,邕含隐切,志欲相中伤。
于是诏下尚书,召邕诘状。
邕上书自陈曰:“臣被召,问以大鸿胪刘郃前为济阴太守时,臣属吏张宛长休百日,郃为司隶,臣除书佐,及营护陈留太守孟谟事,诚有此事。
然臣备位宪台,职在绳纠,岂敢私相请托?如臣父子欲相伤,当明言台阁,具陈恨状,岂肯空造诽语,以亏其身?愿陛下明察。
”于是下邕、质于洛阳狱,劾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
事奏,中常侍吕强愍邕无罪,力诤之,得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不得以赦令除。
阳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邕义,皆莫为用。
球又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赂者反以其情告邕,邕恃此得免。
邕前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书》,会遭事流离,不及成,因上书自陈,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
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
邕自朔方还,五原太守王智饯之。
智,中常侍王甫之子也,酒酣,智起舞属邕,邕不为报。
智惭,骂邕曰:“徒敢轻我!”邕拂衣而去。
智衔之,密告邕怨于囚放,谤讪朝廷。
内宠恶之,邕遂亡命江海,远迹吴会。
董卓为司空,闻邕名,辟之。
称疾不就。
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
”又切敕州府,举邕必至。
邕不得已,到,卓大喜,一月三迁其职位,拜祭酒,甚见亲重。
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酒,邕亦每存匡救,所言多见采纳。
及卓被诛,邕在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
允勃然叱曰:“董卓国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忘其大节,岂不痛哉!”即收付狱中。
邕谢曰:“邕虽不敏,犹知大义,不至于忘董卓之罪。
所叹者,过去之事,诚可痛惜。
”士大夫多矜邕之才,共营救之。
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史记》,流毒后世。
今董卓罪行滔天,而蔡邕为其亲昵,若复令生存,将复贻祸无穷。
”邕遂死于狱中,年六十一。
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