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名词解释
发布日期:2025-04-11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下为详细阐述:
提出时间与背景: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核心内涵
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可持续,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统筹兼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历史地位与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