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故事(通用6篇)
故事一:桓景除瘟魔 东汉时期,汝河一带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瘟疫,许多百姓因此丧命。
有一个名叫桓景的年轻人,他的父母也染上瘟疫双双离世,自己也差点丢了性命。
病愈后的桓景决心要学习法术,为民除害。
他听闻东南山中住着一位名叫费长房的大仙,法力高强。
于是,桓景不畏艰险,长途跋涉,终于找到了费长房。
费长房被桓景的决心和勇气打动,收留了他,并传授给他降妖剑术,还送给他一把降妖宝剑。
桓景在山中日夜苦练,技艺日益精湛。
一天,费长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今年九月初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已学成,可以回去为民除害了。
” 他还给了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嘱咐他让乡亲们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这天,他按照师父的吩咐,带领乡亲们登上附近的一座高山,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杯菊花酒。
中午时分,随着一阵怪风刮过,瘟魔来到山下。
但是茱萸的香气和菊花酒的酒味让瘟魔不敢靠近。
桓景手持宝剑,冲下山去,与瘟魔展开了殊死搏斗。
经过几个回合的激战,桓景终于一剑刺死了瘟魔。
从此,每年的九月初九,人们都会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以求消灾避难,健康长寿。
这一习俗逐渐流传下来,成为了重阳节。
故事二:吕洞宾与重阳糕 唐朝时期,长安城里有个卖糕的小店。
一天,一位衣衫褴褛的老道走进店里,他自称姓吕,想要买一块糕吃。
店主见老道可怜,便送了他一块。
老道吃完后,笑着对店主说:“今天是九月初九,你在糕上插上小旗,拿到城外高处去卖,保管能发大财。
” 店主半信半疑,但还是照着做了。
到了城外高处,人们看到插着小旗的糕十分新奇,纷纷购买。
不一会儿,糕就卖光了,店主赚了不少钱。
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位老道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
此后,每到九月初九,人们都会制作带有小旗的糕,称之为 “重阳糕”。
大家在这一天登高时品尝重阳糕,既为纪念吕洞宾的点化,也寓意着步步登高,生活越来越好。
故事三:蔡伦造纸与重阳感恩 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开始广泛流传。
有一个名叫张珍的人,他非常崇拜蔡伦,一心想学习造纸技术。
于是,他长途跋涉,拜蔡伦为师,刻苦钻研造纸工艺。
几年后,张珍学成回家,在当地开了一家造纸作坊。
由于他造出的纸质量上乘,生意十分兴隆。
张珍不忘师恩,每年九月初九,蔡伦的生日这天,他都会带上自己精心制作的纸和丰盛的礼品,前往蔡伦的住处看望恩师。
周围的百姓得知此事后,深受感动。
他们觉得张珍尊师重道的行为值得学习,于是在每年九月初九这一天,也纷纷效仿张珍,带上礼物去拜访自己敬重的长辈。
渐渐地,九月初九便有了感恩敬老的意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日子演变成了重阳节,人们在这一天表达对长辈的敬爱之情。
故事四:重阳登高驱邪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村庄经常受到一种邪恶力量的侵扰。
每到秋天,村子里就会弥漫着一股神秘的气息,人们常常生病,庄稼也收成不好。
村里的一位智者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发现每当九月初九这一天,邪气就格外浓重。
于是,他建议村民们在这一天登上村子附近最高的山峰,认为高处的清气可以驱散邪气。
村民们听从了智者的建议。
在九月初九那天,男女老少都纷纷登上山顶。
他们在山上采摘茱萸佩戴在身上,据说茱萸的香味能够辟邪驱虫。
从那以后,村子里的邪气似乎真的渐渐消散了,人们的生活也恢复了安宁,庄稼的收成也越来越好。
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也为了祈求平安健康,每年的九月初九,村民们都会继续登高、插茱萸。
这个习俗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了重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
故事五:菊花仙子与重阳节 在古代,有一个美丽善良的菊花仙子。
她住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那里漫山遍野都生长着五颜六色的菊花。
菊花仙子不仅能与菊花交流,还能用菊花的力量帮助人们治病疗伤。
有一年,人间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许多人染上了疾病。
菊花仙子看到人们受苦,心中十分难过。
她决定在九月初九这一天,将自己修炼的仙力注入到菊花中,然后把这些菊花洒向人间。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凡是得到菊花的地方,旱灾立刻解除,人们的疾病也不治而愈。
为了感谢菊花仙子的救命之恩,人们在每年的九月初九这一天,都会采集菊花,制成菊花酒、菊花茶,还会举办各种赏菊活动。
慢慢地,九月初九就成了一个特殊的节日——重阳节,人们通过这些活动来纪念菊花仙子,同时也希望能借助菊花的力量保佑平安、延年益寿。
故事六:王维与重阳情 唐朝诗人王维,自幼才华横溢,但因仕途不顺,常年漂泊在外。
有一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王维独自一人身处他乡。
清晨起来,王维看到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登高、插茱萸等重阳节的活动,心中涌起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
他想起在家乡时,每到重阳节,都会与兄弟们一起登上高处,插着茱萸,开怀畅饮菊花酒,那是多么欢乐的时光啊。
如今,自己却孤身一人,远离亲人。
感慨之余,王维挥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这首诗生动地表达了王维在重阳节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后,这首诗被人们广为传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