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在文言文中,“知”是一个多义词,常见的意思和用法如下: 动词 知道,知晓 表示对事物有所了解、认识。
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这里的“知”就是“知道、了解”的意思,全句是说“大概是真的不了解千里马吧” 。
懂得,明白 侧重于对某种道理、规律等内心的领会。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意思是温习旧知识从而懂得新的道理,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知荣辱”即明白光荣和耻辱的区别。
识别,分辨 强调能够区分、认出不同的事物。
例如:“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知”通“智”,这里原句意思是失去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但从“知”本身含义理解,可引申为没能正确识别、判断与盟国的关系。
“其翼若垂天之云,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此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此鸟也,人莫之知。
”(《逍遥游》)这里“人莫之知”可理解为人们不能识别这种鸟。
主持,掌管 常用来表示担任某一官职或负责某一事务。
例如:“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勾践灭吴》)意思是“我和他共同掌管越国的政事” 。
“知县”“知府”中的“知”也是掌管之意,“知县”就是管理一县之事的官员 。
交好,相亲 表示人与人之间关系亲密、友好。
例如:“公孙归父与桓公之子知。
”(《左传·宣公十二年》)意思是公孙归父与齐桓公的儿子关系很好。
通“智”,聪明,智慧 这种用法下,“知”读音也同“智”(zhì)。
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最后一个“知”通“智”,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劝学》)“知”同样通“智”,指智慧,全句说“那么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
名词 知识 例如:“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这里的“知”就是知识的意思,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见解,想法 如“子产将死,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
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诗》曰:‘民亦劳止,汃( pīn)可小康;惠( 1 2 \frac{1}{2} 21 ) 以 \c 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