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大全 > 学习大全 > 诗歌文学正文

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3篇)

发布日期:2025-04-1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准确翻译课文。

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主张,学习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培养语感。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明白施行仁政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本文类比论证、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历史上著名的战争图片,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引导学生思考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然后引出课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激发学生探究古人对战争看法的兴趣。

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简要介绍孟子的生平、思想主张以及《孟子》一书的相关知识,重点提及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战乱频繁,各国纷争不断的局面,从而更好地理解孟子提出“仁政”思想的时代意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全班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疏通文意(15分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标注出来。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尝试解决。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

小组代表提出仍未解决的疑难句子,全班共同讨论解决。重点讲解以下实词、虚词和句子:

实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震慑)。

虚词:“之”(三里之城: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寡助之至:动词,到);“以”(以天下之所顺:凭借;所以动心忍性:用来);“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在)。

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请几位同学再次逐句翻译课文,教师进行点评和纠正,确保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翻译全文。

 

研读文本,分析论证(12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的。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开篇直接提出论点,开宗明义。

提问: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后总结:作者列举了“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和“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两个事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进一步探讨:文章是如何从“人和”推导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的?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在论证“人和”的重要性之后,作者顺势提出“人和”的关键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不施行仁政则会众叛亲离,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论证特点。师生共同总结: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通过举例论证分别阐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由“人和”引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最后强调“得道”的重要性,层层深入,论证有力。

 

拓展延伸(5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如国家政策、人际交往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国家建设,都需要遵循正义、关爱他人、团结协作等原则,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实现目标。

课堂小结(2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重点文言字词、句子翻译、文章的论证思路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强调学习文言文不仅要积累知识,更要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布置作业(1分钟)

背诵并默写课文。

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熟练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准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和方法,培养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使学生领会孟子“仁政”思想的精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治国理政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中心论点。

 

难点

剖析孟子“仁政”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应用。

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论证过程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对比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5分钟)
讲述“三个和尚没水喝”和“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故事,让学生对比思考团队合作与人心背离所产生的不同结果。由此引出在战争与国家治理中,人心向背同样起着关键作用,进而引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讲解(8分钟)
介绍孟子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强调孟子“仁政”“王道”思想在当时及后世的重要影响。同时,简要说明《孟子》一书的文学特色,如善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初读课文(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感受文章节奏。教师强调易错字音,如“夫(fú)环而攻之”“米粟(sù)非不多也”“亲戚畔(pàn)之”等。

教师范读,读出节奏和韵味,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等,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节奏,同桌之间互相朗读、倾听、纠正,然后指名学生朗读,全班进行评价,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初步读好课文。

 

文意疏通(15分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做好标记。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对于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整理记录下来。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启发。

各小组代表提出疑难问题,全班共同探讨解决。教师针对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如:

实词:“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兵器);“寡助之至”(至:极点)。

虚词:“而”(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表修饰,后一个“而”表转折);“之”(亲戚畔之:代词,他;此之谓大丈夫: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特殊句式:“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判断句)。

 

请学生再次逐句翻译课文,教师进行个别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意。

 

文本解读(12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思考其提出的方式及作用。明确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开篇提出论点,简洁有力,旗帜鲜明地表明作者观点,为下文的论证张本。

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提问: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作者先通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围攻战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再以“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却委而去之”的战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及到治国理政中的“得道”,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层层深入,逻辑严谨。

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通过具体的战争事例来证明观点)、对比论证(将“得道者”与“失道者”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和效果,加深对文章论证思路的理解。

 

深度探究(8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观点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具体体现。让学生举例说明,如周武王伐纣、刘邦战胜项羽等历史事件,以及当今国家在扶贫、抗疫等方面依靠人民取得胜利的实例,从而理解这一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组织学生对孟子的“仁政”思想进行批判性思考,讨论其在当代社会的局限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孟子思想,既要肯定其积极价值,也要认识到时代的局限性。

 

课堂总结(2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言知识、论证思路、“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等。强调学习文言文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领悟,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作业布置(1分钟)

背诵课文,并制作文言知识卡片,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体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思想的历史故事或现实案例,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文意并能正确翻译。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类比推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感受其人格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准确翻译课文。

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

体会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论辩艺术。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小组合作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营造紧张激烈的氛围。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战争中,你认为哪些因素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古人对战争胜负因素的看法,从而引出课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背景知识介绍(3分钟)
简要介绍孟子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以及《孟子》一书的文学地位和特点。重点提及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他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仁政”学说,希望统治者能够以民为本,施行德政。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意。

初读课文(10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音:“夫(fú)”“粟(sù)”“畔(pàn)”等,以及一些句子的节奏划分,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模仿教师的朗读节奏,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律。教师巡视,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开展朗读竞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价,评选出朗读最佳的同学,给予表扬和奖励。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

 

文意疏通(15分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在翻译过程中,将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标注出来,形成自己的问题清单。

小组合作交流,成员之间相互分享自己的问题清单,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的答案。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意。

各小组整理出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教师针对重点、难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如:

实词:“郭”(外城)、“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巩固)、“威”(震慑)等。

虚词:“之”(助词“的”、代词、动词等不同用法)、“以”(凭借、用、按照等含义)、“而”(表并列、转折、修饰等关系)等。

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等重点句子的准确翻译。

 

请学生再次逐句翻译课文,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纠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理解文意。

 

文本分析(12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文中什么位置提出。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开篇直接点明,简洁有力。

提问:作者为了论证中心论点,采用了哪些论据?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作者运用了两个战争实例作为论据,先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再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通过这两个实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进一步探讨:文章是如何从战争过渡到治国理政的道理的?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作者由战争中的“人和”至关重要,推及到治国理政中“得道”的重要性,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强调统治者要施行仁政,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使文章的论述从军事领域拓展到政治领域,深化了主题。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如大量使用排比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你感兴趣的

编辑推荐

今日推荐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