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教案
发布日期:2025-04-13
《国殇》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国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掌握楚辞的特点,体会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培养语感。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场面描写,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精神和对烈士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把握诗歌内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战争场面,体会诗人对烈士的赞美和哀悼之情。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楚辞的特点以及诗歌中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沉爱国情感,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激烈的古代战争视频片段,如电影《英雄》中秦军与赵军交战的场景,营造紧张的战争氛围。视频结束后,提问学生:在这样残酷的战争中,那些英勇作战、为国捐躯的战士们值得我们怎样去铭记?随后引出古人对这些英雄烈士的歌颂与缅怀,顺势介绍屈原的《国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背景介绍(3分钟)
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强调他的爱国情怀和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说明《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是追悼楚国阵亡士卒的挽诗。当时楚国多次与秦国交战,伤亡惨重,屈原以此诗来歌颂那些在保卫国家的战争中牺牲的将士们,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为理解诗歌内涵做好铺垫。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范读: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全诗,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把握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同时展示诗歌中的生字词及读音,如“殪(yì)”“骖(cān)”“絷(zhí)”“怼(duì)”等,并简单解释其含义。
学生跟读:学生跟着教师的范读轻声跟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理解诗句大意,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全班齐读:全班同学一起齐读诗歌,教师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如节奏划分不准确、重音不突出等,使学生能够初步读准、读顺诗歌。
(四)疏通文意,理解内容(12分钟)
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 - 6人,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共同探讨诗歌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的含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组代表发言: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提出小组讨论中仍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子:
重点字词:“操吴戈兮被犀甲”中“被”通“披”,意为穿着;“凌余阵兮躐余行”中“凌”是侵犯,“躐”是践踏;“左骖殪兮右刃伤”中“殪”指死;“霾两轮兮絷四马”中“霾”通“埋”,“絷”是绊住。
重点句子:“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此句描绘了战场上旗帜遮蔽太阳,敌人多得像云一样,双方的箭纷纷坠落,但战士们仍然奋勇争先的激烈场面;“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意思是战士们身佩长剑,手持秦弓,即使头身分离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概括诗歌内容: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诗歌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明确诗歌前半部分描写了一场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后半部分则是对为国捐躯的战士们的歌颂和哀悼。
(五)精读品味,赏析诗歌(10分钟)
分析战争场面描写:让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战争场面的诗句,如“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等,思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从视觉(“旌蔽日兮敌若云”)、听觉(想象战场上兵器碰撞、喊杀声等声音)等角度分析,体会诗人是如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争的激烈和残酷,从而衬托出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体会人物形象:提问学生从诗歌中可以看出这些战士们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通过分析战士们在战场上“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等表现,总结出战士们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探讨浪漫主义手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浪漫主义手法的体现。指出诗歌结尾“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诗人赋予战死的将士们神灵般的力量,他们的魂魄在死后依然是鬼中的英雄,这种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描写正是浪漫主义手法的典型运用,表达了诗人对烈士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寄托了楚国人民对烈士的哀思和对胜利的渴望。
(六)情感升华,主题探讨(5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国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创作背景,深入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要传达的情感。在学生充分讨论后,请几位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明确诗歌不仅歌颂了楚国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烈士的沉痛哀悼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这种爱国精神穿越千年,至今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爱国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七)课堂小结(3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字词理解、内容分析、艺术特色以及主题思想。强调《国殇》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诵读诗歌,深入体会其中的韵味和情感。
(八)布置作业(2分钟)
背诵并默写《国殇》全诗。
以“爱国”为主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要求结合《国殇》中战士们的精神以及自己的生活实际。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国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个别小组参与度不够高,部分学生对楚辞的特点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小组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增加相关知识的拓展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