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大全 > 学习大全 > 诗歌文学正文

《跷跷板》的教学设计范文

发布日期:2025-04-13

《跷跷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直观认识物体的轻重,初步建立重量的概念。

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掌握比较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合作交流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理解物体轻重是相对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用天平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及原理。

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一段小朋友们在公园玩跷跷板的视频。

提问: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在玩跷跷板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一端高一端低的情况呢?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跷跷板与物体的轻重关系。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观察比较(5分钟)

教师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气球,展示给学生看。

提问:同学们,不用手去拿,你们能直接看出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吗?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说出苹果看起来比气球重。

教师总结:有些物体我们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来比较它们的轻重。

 

掂一掂(5分钟)

教师给每组学生发放一个小橘子和一个小西红柿。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用手分别掂一掂这两个物体,感受一下它们的轻重,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小组活动后,请几位同学上台分享自己的比较结果。

教师强调:当我们不能通过观察直接判断物体轻重时,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

 

借助工具比较——天平的使用(10分钟)

教师展示天平,介绍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教师在天平两端分别放上一个较轻的物体(如橡皮)和一个较重的物体(如字典),让学生观察天平的倾斜情况。

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天平怎么了?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天平向较重的物体一端倾斜,说明字典比橡皮重。

教师再在天平两端放上两个重量相近的物体(如两个大小差不多的本子),让学生观察天平的变化。

提问:这次天平看起来怎么样?那这两个本子的重量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理解:当天平平衡时,说明两端物体的重量相等。

让学生分组操作天平,选择自己带来的两个物体,用天平比较它们的轻重,并记录结果。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基础练习

完成课本上的“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观察图片,直接比较物体的轻重,在重的物体下面画“√”。

第2题,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一些常见物体的轻重关系,用线连一连。

 

拓展练习

教师给出三个物体(如一个苹果、一个梨、一个橘子),要求学生用所学的方法比较它们的轻重,并按照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上台展示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只允许用天平称两次,怎样才能找出最重的物体?

 

(四)课堂小结(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

教师总结:我们学会了通过观察、掂一掂、用天平称等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重,还知道了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重。

(五)布置作业(2分钟)

回家后,选择家里的一些物品,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比较它们的轻重,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思考:有没有其他更巧妙的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呢?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中玩跷跷板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在探究新知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掂一掂、用天平称等多种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操作,但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的题目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但在时间把控上还可以更加精准,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展示。

总体来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细节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你感兴趣的

编辑推荐

今日推荐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