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子之道的阅读训练与答案及赏析
发布日期:2025-04-08
《爱子之道》原文
①中外文化史上,记载了不少爱子的故事。其中有些故事,发人深思。
②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位名叫公父文伯的大夫。他退朝回家,看见母亲敬姜正在绩麻(绩麻:把麻搓捻成线或绳),不由大吃一惊,说:“像我们这样的人家,您还要绩麻,让季孙(季孙:鲁国正卿,当时握有鲁国的大权)知道了,恐怕会以为我不能侍奉母亲呢!”敬姜听了,十分感慨,便讲了一番为官治家的道理,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意思是说,老百姓勤劳,就会想到自食其力,进而产生善心;生活安逸,就会放荡,放荡就会忘掉善,忘掉善就会产生坏心。居住在肥沃土地上的百姓不成材,是由于过度安逸;居住在贫瘠土地上的百姓无不向往正义,是由于勤劳。她从劳动与品德的关系出发,阐明了一个道理:只有让子女在艰苦环境中经受锻炼,才能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
③战国时期的赵国,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提出一定要用长安君(长安君:赵太后最小的儿子)做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溺爱长安君,坚决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惹得太后大发脾气,公开宣布:“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却与众不同,他避开长安君为人质这件事不谈,先从自己关心太后的饮食起居说起,和太后拉起了家常,待太后怒气稍解,才委婉地指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意思是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作长远打算。接着,触龙分析了赵国及其他诸侯国中那些国君的子孙没有一个能连续几代保持爵位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位尊而无功:地位高贵却没有建立功勋。奉厚而无劳:俸禄丰厚却没有劳绩。挟重器多也:拥有的贵重宝器很多),即地位高、俸禄厚、宝物多,却没有为国建立功勋。触龙又进一步指出,长安君现在“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如果不让他趁现在为国立功,一旦太后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触龙这番话,终于说服了赵太后,同意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触龙从子女的前途着想,阐明了一个道理:父母疼爱子女,要为他们的长远利益考虑,不要只图眼前的安乐。
④西汉时期的疏广、疏受父子,在任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辅导太子的官)五年后,双双称病还乡。临行前,皇帝赐给他们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给他们五十斤。回到家乡后,疏广便叫家人卖掉黄金,每天置办酒席,请族人、故旧、宾客共享。有人劝疏广用黄金为子孙后代置些产业,疏广说:“吾岂老悖(老悖:年老糊涂)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堕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也。”意思是说,我难道年老糊涂,不考虑子孙的将来吗?我家本来就有一些田地房屋,让子孙们在那里辛勤劳作,足够供给穿衣吃饭,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就行了。现在如果再给他们增加财产,只会使子孙懒惰懈怠。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损害他们的志向;愚蠢的人,如果财产 too much,就会增多他们的过错。况且富人容易招来众人的怨恨,我既然没有什么好办法教育子孙,就不想增加他们的过错而招来怨恨。疏广从培养子孙的品德着眼,阐明了一个道理:给子女过多的财富,反而会害了他们;只有让子女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生活,才能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
⑤历史上这些爱子的故事,尽管发生的时代不同,具体情节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子之道,不是娇惯溺爱,而是要注重培养 子女的品德、自立能力和责任感 。
阅读训练题目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第②段中敬姜认为怎样才能培养子女的良好品德?请简要概括。
文中第③段触龙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他是如何说服赵太后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的?请简要分析。
第④段中疏广为什么不愿意用黄金为子孙后代置产业?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文中画横线句子“但教子孙怠堕耳”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真正的爱子之道的理解,并联系实际说说你身边有没有类似文中正确或错误的爱子现象。
答案
真正的爱子之道,不是娇惯溺爱,而是要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自立能力和责任感。
让子女在艰苦环境中经受锻炼,通过劳动使他们想到自食其力,进而产生善心,培养良好品德。
触龙先避开长安君为人质之事,从关心太后饮食起居拉家常,待太后怒气稍解后,指出父母疼爱子女要为其长远打算;接着分析赵国及其他诸侯国国君子孙不能连续几代保持爵位的原因是“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最后点明长安君现状,若不让他趁现在为国立功,太后百年后他难以在赵国立足,从而说服了赵太后。
疏广认为自家原有田庐,子孙能凭此辛勤劳作维持生计;给子孙过多财富会使他们懒惰懈怠;贤能的人财富多会损害志向,愚蠢的人财富多会增多过错;富人易招众人怨恨,不想因给子孙增财而增加他们过错并招来怨恨。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关于疏广不用黄金为子孙置产业的论述,引出下文对给子孙过多财富危害的阐述。
真正的爱子之道是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自立能力和责任感,而不是娇惯溺爱。比如有的家长从小培养孩子做家务,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鼓励孩子自己解决,这就是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符合正确的爱子之道;而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事事包办代替,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是错误的爱子现象。
赏析
主题鲜明深刻:文章围绕“爱子之道”展开论述,通过选取春秋、战国、西汉不同时期的三个典型事例,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正确的爱子观念,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即真正的爱子之道是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自立能力和责任感,主题明确且具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引发读者对如何正确教育子女的深入思考。
论证方法多样: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以敬姜教子、触龙说赵太后、疏广不为子孙置产业这三个历史故事作为论据,具体生动地论证了不同角度的爱子理念,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在讲述故事过程中,人物的对话和说理本身也包含着一定的道理论证,如敬姜关于劳动与品德关系的论述,触龙对为子女长远打算的分析等,使论证更加丰富全面。
结构严谨清晰: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引出关于爱子故事的话题,中间分别叙述三个故事并阐述其中蕴含的爱子道理,层次分明;结尾总结全文,归纳出中心论点,强调真正的爱子之道的内涵,使文章结构完整,逻辑严密。
语言简洁平实:在叙述故事和阐述观点时,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堆砌,却能准确传达丰富的内容,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符合议论文以理服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