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大全 > 学习大全 > 诗歌文学正文

反思的作文(范文3篇)

发布日期:2025-04-07

不朽的英雄——黄继光 在抗美援朝那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涌现出无数英勇无畏的英雄,黄继光便是其中一位闪耀着璀璨光芒的伟大战士。

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战斗异常激烈。

美军调集兵力六万余人,大炮三百余门,坦克一百七十多辆,出动飞机三千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三点七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一百九十余万发,炸弹五千余枚 。

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一至两米,成了一片焦土。

在这样残酷的战斗环境下,黄继光所在的营接到上级命令,要在黎明前夺取敌人控制的597.9高地。

敌人的火力点密集得像一张网,子弹如雨点般倾泻而来,部队前进受阻。

一次次冲锋,都被敌人凶猛的火力压制回来,战士们伤亡惨重。

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

他带着两名战士,肩负着爆破敌人火力点的艰巨任务,在枪林弹雨中艰难前行。

敌人的照明弹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昼,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敌人的视线里。

一名战士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士身负重伤,黄继光也多处负伤,鲜血染红了他的军装。

当他爬到离敌人火力点八九米的时候,用尽全身力气投出最后一颗手雷。

一声巨响,敌人的机枪哑了火,火力点被炸塌了半边。

部队发起冲锋,可就在这时,敌人残存在堡内的机枪又响了起来,冲锋的战士们再次被压制。

眼看天就要亮了,如果不能尽快消灭敌人的火力点,天亮后敌人的增援部队一到,夺取高地的任务将更加艰巨,战士们会前功尽弃。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黄继光忍着剧痛,艰难地爬向敌人的火力点。

他以惊人的毅力,拖着受伤的身体,靠近了敌人的枪眼。

只见黄继光猛地站起来,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胸膛,毅然堵住了敌人正在疯狂扫射的机枪口。

敌人的子弹无情地穿透他的身体,但他始终没有退缩,像一座屹立不倒的山峰,挡住了敌人的子弹。

战友们趁着这短暂的间隙,呐喊着冲了上去,一举攻占了高地。

黄继光壮烈牺牲了,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1岁。

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每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心中都会涌起对黄继光深深的敬意和无限的缅怀。

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的精神将永垂不朽,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烈火中的永生——邱少云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英雄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在烈火中铸就了永恒的丰碑,他就是邱少云。

那是1952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关键阶段,邱少云所在的部队接受了一项潜伏任务,目标是配合大部队进攻391高地。

391高地地势险要,敌人在山上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周围布满了铁丝网和地雷,防守十分严密。

为了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部队决定在总攻前一天夜里,将五百多名战士潜伏在距离敌人阵地前沿仅六十多米的草丛中,等待时机发起攻击。

夜幕降临,邱少云和战友们借着夜色的掩护,悄悄地潜入预定位置。

他们趴在草丛里,身上披着伪装网,一动不动,就像融入了大地一样。

每一个战士都清楚,这次潜伏任务至关重要,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和绝对的安静,一旦暴露目标,整个作战计划就会失败,战友们将面临巨大的危险。

第二天中午时分,狡猾的敌人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异常,开始向志愿军潜伏的方向发射燃烧弹。

一颗燃烧弹正好落在邱少云身边,飞迸的燃烧液溅到他身上,立刻燃起了熊熊大火。

火苗迅速蔓延,眨眼间就将他的棉衣、头发烧着,剧烈的疼痛如潮水般袭来。

如果此时邱少云只要就地打个滚,或者稍微挪动一下身体,就可以扑灭身上的火。

但他深知,自己身处潜伏队伍之中,哪怕是轻微的动静,都可能被敌人发现,从而暴露整个潜伏部队。

为了不暴露目标,为了确保全体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咬紧牙关,双手深深插入泥土,强忍着烈火烧身的剧痛,始终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火在邱少云身上无情地燃烧着,他的皮肤被烧焦,肌肉被烤得滋滋作响,但他依然像一尊雕塑般趴在那里,纹丝不动。

战友们眼睁睁地看着邱少云被大火吞噬,心急如焚,泪水模糊了双眼,但他们同样明白,此刻必须保持冷静,不能暴露目标。

就这样,邱少云以顽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直至壮烈牺牲。

他用自己的生命,为战友们赢得了宝贵的潜伏时间。

黄昏时分,总攻的信号响起,战友们怀着满腔的悲愤和对邱少云的深切敬意,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人阵地。

他们高喊着“为邱少云报仇”的口号,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歼灭了敌人,成功夺取了391高地。

邱少云在烈火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自我牺牲精神,震撼了每一个人。

他的事迹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奉献一切。

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如同那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 在新中国的建设历程中,有一位干部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上,他就是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的焦裕禄。

1962年冬天,兰考县遭受着内涝、风沙、盐碱地“三害”的严重侵袭,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就在这个艰难时刻,焦裕禄临危受命,担任兰考县委书记。

初到兰考,焦裕禄便不顾长途跋涉的疲惫,立即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工作。

他走村串户,访贫问苦,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

在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在大雨倾盆的日子里,他趟着齐腰深的洪水,查看洪水流势。

他一心只想摸清兰考“三害”的底细,找出治理的办法。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焦裕禄常常在野外一待就是一整天。

饿了,就啃一口自带的干粮;渴了,就喝一口路边的凉水。

他的足迹遍布兰考的每一个角落,全县149个大队,他跑遍了120多个。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焦裕禄对兰考的灾情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也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奠定了基础。

面对兰考县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工作环境,焦裕禄没有丝毫退缩。

他带领县委一班人,制定了详细的治理“三害”规划。

在治理风沙方面,他主张大力种植泡桐树,以林固沙;治理内涝,他组织干部群众挖渠排水,疏通河道;治理盐碱地,他推广了一系列改良土壤的方法。

在工作中,焦裕禄始终以身作则,身先士卒。

他经常鼓励干部们说:“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为了鼓舞士气,他不顾自己身患重病,始终坚守在抗灾救灾的第一线。

无论是狂风呼啸的沙丘上,还是泥泞不堪的田埂间,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长期的劳累和恶劣的工作环境,使焦裕禄的身体每况愈下。

他患上了严重的肝病,疼痛时常折磨着他。

但他总是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以顽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坚持工作。

同志们劝他休息,他却说:“兰考的工作这么忙,群众生活这么困难,我能休息吗?”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终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兰考大地,年仅42岁。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念念不忘的仍是兰考的治理工作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焦裕禄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被人们称为“焦裕禄精神”。

这种精神如同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矗立在广大党员干部心中,指引着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你感兴趣的

编辑推荐

今日推荐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