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范文3篇)
发布日期:2025-03-30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语言之美。
学习本文对比的写作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求学的艰难,激励学生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理解作者求学的经历和精神。
难点 领会作者以自身经历劝勉后生的良苦用心。
体会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讲述古人勤奋求学的故事,如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夜读等,引出古人求学的艰难,进而引出本文作者宋濂的求学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背景介绍(3分钟) 简要介绍作者宋濂的生平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宋濂写这篇赠序的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初读课文(10分钟)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意。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
疏通文意(15分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重点讲解“余幼时即嗜学”“弗之怠”“走送之”“援疑质理”等句子的翻译,以及“以”“之”“于”等虚词的用法。
研读文本(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的,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从幼时抄书之难、成年后求师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等方面叙述。
分析作者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是如何克服的,体会作者勤奋刻苦、坚韧不拔的精神。
找出文中对比的语句,如作者自己的学习条件与太学生学习条件的对比,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
课堂小结(5分钟)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言字词、文章大意、作者的求学经历和精神等。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学习本文的意义。
布置作业(2分钟) 背诵课文。
以“我看宋濂的求学经历”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熟练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能用现代汉语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了解赠序的文体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辩论等活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作者以事明理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年轻学子的殷切期望,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 分析作者如何以自身经历来劝勉他人。
引导学生将作者的求学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学习动力。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活动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一些现代学生抱怨学习辛苦的图片或视频,然后提问学生:与古代人相比,我们的学习条件已经非常优越,为什么还有人觉得学习苦呢?由此引出古人的学习态度和精神,导入新课。
文体介绍(3分钟) 向学生介绍赠序这一文体,说明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让学生对本文的文体特点有初步了解。
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
学生模仿录音进行自由朗读,同桌之间互相倾听、纠正读音。
全班齐读,教师强调易错字音和节奏不当之处。
文意疏通(15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翻译课文。
小组内交流翻译情况,每人负责一段,互相讲解疑难词句。
教师选取几个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和点评,重点讲解“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腰白玉之环”“主人日再食”等句子。
深入探究(15分钟)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宋濂和马生,模拟宋濂向马生讲述自己求学经历的场景,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组织小组辩论,辩题是“现代社会,宋濂的求学精神是否还有价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体会作者求学精神的时代意义。
分析作者在叙述求学经历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如以事明理、对比衬托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课堂总结(5分钟)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方法和情感等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再次强调作者求学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布置作业(2分钟) 仿照本文以事明理的写作方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讲述自己学习中的一件事,并从中得出一个道理。
背诵课文。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扎实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准确翻译全文。
能够背诵课文,并能准确默写重点段落。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作者现身说法的写作技巧,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勤奋好学、尊师重道的品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和文章结构。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现身说法达到劝勉的目的。
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作者的求学精神。
三、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思维导图法、拓展延伸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特别困难的事情,你们是如何克服的?然后分享一些名人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习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自然导入《送东阳马生序》,激发学生对作者求学经历的好奇心。
背景与文体介绍(3分钟) 介绍作者宋濂的文学成就、人生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同时再次强调赠序这种文体的特点和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
初读课文(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节奏。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重点讲解一些多音字、通假字和难读的字词,如“叱咄”“皲裂”“媵人”等。
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可以通过配乐等方式营造氛围。
文意理解(15分钟) 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作者幼时的学习条件如何?”“作者成年后为了求学做了哪些努力?”等,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
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给予指导。
每组推选代表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同时讲解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子的含义,如“假借”“卒获有所闻”“负箧曳屣”等。
结构梳理(10分钟) 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来梳理文章结构,明确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从幼时、成年等不同阶段来叙述求学经历的,以及每个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展示部分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和完善,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文章脉络。
主题探讨(10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以及作者的求学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哪些启示。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在学习中应该如何发扬作者勤奋好学、尊师重道的精神。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升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拓展延伸(5分钟) 展示一些古今中外其他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或名言警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布置口头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更多相关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课堂小结(2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言知识、文章结构、主题思想等。
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
布置作业(2分钟) 背诵并默写课文。
以“勤奋成就未来”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要求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现身说法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