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醉花阴·重阳》赏析
发布日期:2025-03-28
《醉花阴·重阳》赏析 原文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婚后所作,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 年)重阳节前后。
当时赵明诚外出为官,夫妻二人分居两地。
在重阳节这个本应阖家团圆的节日里,李清照独自一人,思念之情愈发浓烈,于是写下此词寄给赵明诚,以表达自己的孤寂之感和对丈夫深深的思念。
整体赏析 上阕:白昼至夜半的愁绪渲染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开篇描绘了一幅阴沉压抑的画面。
“薄雾浓云”不仅点明了天气状况,更营造出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词人心中的愁绪如同这浓稠的云雾,弥漫一整天,挥之不去。
“瑞脑销金兽”,描绘了香料在兽形香炉中慢慢燃烧的情景,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难熬,又烘托出环境的寂静冷清,暗示了词人独处时的百无聊赖。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点明时令是重阳节。
“又”字强调了时光的流逝,也透露出年年佳节独对空闺的无奈与哀怨。
“玉枕纱厨”描绘出居住环境的清幽雅致,但在此时却显得格外冷清。
“半夜凉初透”,一个“凉”字,既指身体感受到的秋夜凉意,更暗示了内心的凄凉孤独。
这种凄凉之感在半夜时分尤为强烈,可见词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满心都是对远方丈夫的思念。
下阕:黄昏把酒后的孤独写照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描写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菊园饮酒的情景。
“东篱”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点明赏菊的地点,同时也赋予了词作一种高雅的情趣。
“把酒”即饮酒,在这本该与亲人团聚的节日里,词人只能独自一人饮酒赏菊,借酒消愁。
“暗香盈袖”,菊花的香气沾满了衣袖,这本是美好的场景,但此时却更增添了几分孤独寂寞之感,因为无人与她一同分享这份美好。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莫道不销魂”,直抒胸臆,强调了词人内心的愁苦之情难以排遣。
“帘卷西风”,秋风卷帘,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词人的孤独寂寞。
最后“人比黄花瘦”,将词人的形象与黄花相类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因思念丈夫而憔悴消瘦的状态。
黄花在秋风中摇曳,显得柔弱单薄,而词人因相思之苦身形消瘦,比黄花更显憔悴,将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推向了高潮,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 整首词将词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环境完美融合。
上阕通过对“薄雾浓云”“瑞脑销金兽”“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等环境描写,细腻地传达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下阕则借“东篱把酒”“暗香盈袖”“帘卷西风”等场景,进一步抒发了词人的愁苦与憔悴。
景中含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使词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善用衬托 词人巧妙地运用多种衬托手法来增强情感表达。
以时间的漫长(“愁永昼”)衬托内心的煎熬;以佳节(重阳)的热闹欢快衬托自己的孤独冷清;以菊花的淡雅高洁衬托自己的品格,同时又以菊花的柔弱单薄衬托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形象,使情感更加深沉动人。
语言精妙 李清照的语言向来以清新自然、凝练含蓄著称。
这首词用词精准,如“愁”“凉”“销”“瘦”等字,生动地表现出词人的情感和状态。
尤其是“人比黄花瘦”一句,“瘦”字堪称神来之笔,它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把词人的相思之苦和身心憔悴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总之,《醉花阴·重阳》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艺术价值极高的词作。
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词人在重阳节时的孤独寂寞和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展现了李清照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