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春》教案(范文3篇)
发布日期:2025-03-27
《春》教案 一 一、教学目标 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文中细致观察、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描写春天的角度。
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 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天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眼中春天的样子,从而引出课题《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和释义问题。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朗润、酝酿、卖弄、宛转、花枝招展”等字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春”写了哪些内容。
师生共同总结:盼春、绘春、赞春。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20 分钟) 分析“盼春”部分 请学生找出表达作者急切盼望春天到来的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重点研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分析叠词的运用及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分析“绘春”部分 将“绘春”部分分为五个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进行赏析。
每组派代表发言,从修辞手法、用词精妙等角度分析画面的特点。
例如,春草图中“偷偷地”“钻”写出了小草的调皮和旺盛的生命力;春花图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排比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花的艳丽色彩。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景物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受,以及如何通过文字传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分析“赞春”部分 请学生朗读最后三段,思考作者是如何赞美春天的。
明确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分别从新生、美丽、健壮有力三个角度赞美春天,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总结写法,拓展延伸(7 分钟) 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如多角度描写、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情景交融等。
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自己熟悉的一个季节,进行片段写作。
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片段,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课堂小结(2 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本文的重点知识和写作手法,再次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布置作业(1 分钟)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并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段落进行仿写。
《春》教案 二 一、教学目标 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深入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独特情感,增强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作者从不同感官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理解文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难点 领悟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细腻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春天的音频,包含鸟鸣声、流水声等,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然后分享自己脑海中浮现的春天画面。
由此引出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预习成果展示(5 分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作者朱自清的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文学成就等。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整理的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写法和释义。
朗读课文,梳理脉络(10 分钟)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跟读,然后自由朗读,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
师生共同梳理文章结构,明确“盼春 - 绘春 - 赞春”的写作顺序,并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研读文本,赏析语言(18 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春天景物的语句,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感官角度进行描写的。
例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触觉)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听觉)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视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这些描写的妙处,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情感体悟,主题探讨(7 分钟) 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如此钟情于春天,仅仅是因为春天景色美吗? 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分享自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课堂练习(5 分钟) 给出一些描写景物的语句,让学生判断运用了哪些感官描写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请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子,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一种自己熟悉的景物,进行现场写作练习。
课堂总结(3 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从感官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自然,用心感受自然之美。
布置作业(2 分钟) 背诵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以“家乡的[季节]”为题,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的方法,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
《春》教案 三 一、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够准确运用。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文中景物的特征,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语言的感染力。
难点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情感与景物完美融合。
三、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对比阅读法、实践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5 分钟) 开展“猜谜语”活动,教师出示几个与春天有关的谜语,如“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谜底:春雨)等,让学生积极参与猜测,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进而引入课题。
字词学习与初读感知(10 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解决。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进行详细讲解,包括读音、字形、字义,并通过举例让学生学会运用。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三个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并让学生简要说说每个部分给自己的印象。
精读品味,学习写法(20 分钟) 聚焦“绘春”部分,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段落,进行圈点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 抓特征:春草的嫩、绿、软;春花的多、艳、甜等。
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相结合。
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教师通过对比阅读,展示一些描写春天景物但不够生动的语句,与课文中的语句进行对比,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精妙之处。
情感挖掘,深化主题(7 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描写春天的美景时,融入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如“‘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等,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感。
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更深层次的主题,即作者借对春天的描绘,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
写作实践,学以致用(8 分钟)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选择校园里的一处景物,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描写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写一个 300 字左右的片段。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帮助。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重点,包括生字词、描写景物的方法、作者的情感等。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以“四季的色彩”为主题,选择一个季节,运用所学的描写方法,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