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范文3篇)
发布日期:2025-03-27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学生会认“题、侧”等 4 个生字,能正确书写“题、壁”等 8 个字。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庐山景色的奇妙。
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庐山风景视频,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景色吗?(引导学生回答出庐山) 展示一些描写庐山的图片,引出课题《题西林壁》,解释“题”是书写、题写的意思,“西林壁”指西林寺的墙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恰当。
全班齐读,读得通顺、流利。
(三)学习生字词 出示生字“题、壁、峰、庐、缘、侧、视、隐”,学生认读。
分析生字结构和笔画。
如“题”是半包围结构,“壁”下面是“土”字底。
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
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姿势和规范。
(四)理解诗意 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思考诗句的大致意思,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相机讲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引导学生想象从不同角度看庐山的样子,理解这句诗描绘了庐山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耸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提问学生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引导学生理解因为自己就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局限。
解释“识”是认识、看清的意思,“缘”是因为。
(五)体会哲理 组织学生讨论:从这首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在哪些情况下会出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
比如下棋时,自己很难看清局势,而旁边观看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教师总结: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姿态万千的景色,还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哲理——要想对事物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就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六)朗读背诵,总结全文 多种形式朗读古诗,如分男女读、小组赛读等,达到熟读成诵。
回顾全诗内容,总结学习收获,再次感受古诗的魅力和蕴含的哲理。
五、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岭 侧看——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真面目——身在此山中 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正确读写并理解“题、壁”等生字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
感悟诗中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难点:深入领悟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展示一个谜语:“横看像把尺,竖看像根棒,年龄它最小,大哥它来当。
”(打一数字)引导学生猜出谜底“1”,并说明从不同角度看物体可能会有不同的样子。
引出古诗《题西林壁》,介绍作者苏轼,展示苏轼的一些经典诗词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古诗,扫清障碍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通过开火车读、个别读等方式认读生字词,纠正读音。
全班齐读古诗,要求读得字音准确、节奏合理。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逐句讲解诗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利用多媒体展示庐山从正面和侧面看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庐山不同角度的形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景象。
“远近高低各不同”:展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拍摄的庐山照片,让学生说一说庐山在不同距离和高度下的样子,体会诗句描绘的意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提出问题“为什么诗人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结合生活实例解释“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庐山之中,随着诗句的描述感受庐山的美景,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四)体会哲理,拓展延伸 组织小组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让你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受?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
教师分享一些生活中体现这一哲理的小故事,如“小马过河”,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哲理。
鼓励学生用简短的话语写下自己从这首诗中获得的启示,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五)朗读背诵,巩固提升 配乐朗读,选择轻柔舒缓的古典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开展背诵比赛,比一比谁得又快又准确,激发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并尝试理解其含义。
五、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岭 侧看 峰 远近高低 各不同 不识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多角度看问题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能准确、美观地书写。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深入理解诗句内涵,体会诗歌意境和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古代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背诵、默写古诗。
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与学生交流旅游经历,提问: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有没有人去过庐山?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出苏轼游览庐山后写下的这首《题西林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感知韵律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跟读几遍后,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朗读的优点和不足,教师针对问题进行指导。
全班齐读,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三)学习生字,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题、壁、峰、庐、缘、侧、视、隐”,带领学生认读,分析生字的读音、结构和部首。
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书写,边写边强调笔画顺序和书写要点。
如“题”字,半包围结构,里面的“是”最后一笔是捺;“壁”字,上下结构,上面的“辟”要写得紧凑。
学生在练习本上临摹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错误写法。
(四)理解诗意,感悟意境 结合注释,学生自己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把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尝试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通过简笔画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绘的庐山不同视角的景色。
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诗人和旁观者,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道理。
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五)探讨哲理,深化理解 提出问题:“从这首诗中,我们学到了什么道理?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这个道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如考试时检查错题、与朋友相处等,深入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教师总结归纳,强调在生活中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避免片面性。
(六)朗读背诵,强化记忆 多种形式朗读古诗,如配乐读、分角色读、接力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味和情感。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和画面进行背诵,先自己试背,再同桌互背,最后全班齐背。
课堂小练笔:让学生仿照《题西林壁》,写一首短诗,表达自己对某个事物或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五、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岭 侧看——峰 远近高低 不识真面目——身在此山中 哲理:换个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