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大全 > 学习大全 > 诗歌文学正文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3篇)

发布日期:2025-03-26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一:《认识人民币》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理解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观察、操作、模拟购物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数感。

让学生体会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和合理使用人民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一段小朋友在超市购物付款的视频,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小朋友买东西是用什么来付款的呀?引导学生回答出人民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人民币。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认识人民币 展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实物(纸币和硬币),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自己看到的人民币是什么样子的,上面都有什么图案、文字等。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详细介绍人民币的面值、图案、颜色等特征,如100元纸币上的毛主席头像、人民大会堂图案等,帮助学生加深对不同面值人民币的认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每个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手中的人民币,进一步熟悉不同面值人民币的特点。

人民币的单位 引导学生思考:人民币都有哪些单位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分别拿出1元、1角、1分的人民币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大小和价值差异。

元、角、分的换算关系 提出问题:1元等于多少角呢?让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人民币,或者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

教师讲解:1元里面有10个1角,所以1元 = 10角。

同理,1角里面有10个1分,所以1角 = 10分。

通过举例让学生巩固换算关系,如2元等于多少角,3角等于多少分等。

(三)课堂练习(15分钟)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进行人民币换算的小游戏:教师说出一个人民币的数值,如“3元5角”,让学生快速说出等于多少角;或者教师给出角或分的数值,让学生换算成元。

通过游戏的方式增加练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度。

(四)课堂小结(5分钟)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强调认识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这些重点内容。

(五)布置作业(2分钟) 回家后和家长一起玩模拟购物的游戏,用人民币进行交易。

数一数自己存钱罐里的人民币,分别有多少元、多少角、多少分,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实物展示和有趣的活动,学生对人民币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但在课堂练习环节,仍有部分学生在换算时出现错误,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训练。

同时,在模拟购物游戏中,可以进一步拓展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一、教学目标 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通过观察、测量、计算、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展示一些不同形状的图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提问学生:如果要给这些图形的一周围上花边,哪一个图形需要的花边最长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图形一周的长度,从而引出周长的概念。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认识周长 教师拿出一个三角形卡片,用彩色笔沿着三角形的三条边画一圈,向学生说明: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总和就是三角形的周长。

让学生摸一摸课桌面、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感受物体表面的周长。

引导学生总结周长的定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展示一个长方形,提问: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呢?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各小组汇报计算方法,可能出现以下几种: 方法一:把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即长 + 宽 + 长 + 宽。

方法二: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可以先算出两条长的和,再加上两条宽的和,即长×2 + 宽×2。

方法三:先算出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再乘2,即(长 + 宽)×2。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 =(长 + 宽)×2。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由于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所以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

(三)课堂练习(15分钟) 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求它的周长。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2米,宽8米,给这块菜地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强调计算过程和书写格式。

(四)课堂小结(5分钟)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重点回顾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

(五)布置作业(2分钟) 测量家中一个长方形物体(如餐桌、茶几等)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周长。

用一根长36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也基本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但在练习中发现,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准确分析题目中的条件,灵活运用公式。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引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三:《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初步认识小数,知道小数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小数的意义。

学会正确地读写小数,能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小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和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特别是理解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实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展示一些商品的价格标签,如铅笔0.5元、笔记本3.8元、书包56.9元等,让学生观察这些价格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小数。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认识小数 教师介绍小数的概念:像0.5、3.8、56.9这样的数叫做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

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小数,如身高1.3米、体重35.5千克等,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小数的读写 教学小数的读法:教师示范读0.5,读作“零点五”;3.8读作“三点八”;56.9读作“五十六点九”。

引导学生总结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

让学生尝试读出课本上的一些小数,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教学小数的写法:教师写出“四点七”,示范写作4.7;“十五点六三”写作15.63。

引导学生总结小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一位上的数字。

让学生进行小数写法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小数的意义 教师拿出一个正方形,将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这个正方形的十分之一,用分数表示是1 10 \frac{1}{10}101​,用小数表示是0.1。

那么3份就是3 10 \frac{3}{10}103​,也就是0.3。

引导学生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再将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这个正方形的百分之一,用分数表示是1 100 \frac{1}{100}1001​,用小数表示是0.01。

7份就是7 100 \frac{7}{100}1007​,也就是0.07。

引导学生理解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小数大小的比较 展示两个小数0.5和0.3,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

引导学生可以通过画图、转化为分数等方法进行比较,得出0.5 > 0.3。

总结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小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小数就大,如果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第二位上的数…… (三)课堂练习(15分钟) 读出下面的小数:0.8、12.5、30.07。

写出下面的小数:五点三、十点零八、七十四点五九。

在〇里填上“>”“<”或“=”:0.9〇0.6、1.2〇2.1、3.5〇3.2。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四)课堂小结(5分钟)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重点回顾小数的概念、读写方法、意义以及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强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布置作业(2分钟) 用小数记录自己一天的消费情况,如早餐花了多少钱,买文具花了多少钱等。

比较0.7和0.70的大小,并思考为什么它们是相等的,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小数,学生对小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较好地掌握了小数的读写方法。

但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小数大小比较方面,部分学生存在一定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同时加强针对性的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感兴趣的

编辑推荐

今日推荐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