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大全 > 学习大全 > 诗歌文学正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发布日期:2025-03-25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风格,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让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语感,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和人生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的厌弃之情,感受其高洁的精神品质。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选择与价值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准确翻译全文。

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归田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及文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学和精神境界。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理解文意。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心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播放一段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视频,展示山水、田野、农舍等画面,营造出田园氛围。

然后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田园景色,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如果让你们长期生活在这里,愿意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或看法。

接着引出:“在东晋时期,有一位文人毅然放弃了官场生活,回归田园,写下了一篇流传千古的佳作来表达自己的心志,这就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去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

”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陶渊明的画像,简单介绍他的生平经历,强调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突出其高洁的品格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介绍本文的创作背景: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曾几次出仕,又几次退隐。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他在彭泽令任上仅八十余日,就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毅然解印辞官,赋《归去来兮辞》,表明自己回归田园的决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重点强调以下易错字音:“役(yì)”“棹(zhào)”“窈窕(yǎo tiǎo)”“眄(miǎn)”“岫(xiù)”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节奏和韵律之美。

之后,挑选两到三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与不足,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如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等。

全班齐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韵味。

(四)疏通文意(15分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标注出来。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时给予指导。

重点讲解以下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实词:“生生所资”中“生”(维持);“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中“寻”(不久);“三径就荒”中“就”(接近);“审容膝之易安”中“审”(明白,知道)等。

虚词:“既自以心为形役”中“为”(被);“舟遥遥以轻飏”中“以”(相当于“而”,表修饰);“问征夫以前路”中“以”(用);“悦亲戚之情话”中“之”(助词,的)等。

特殊句式:“皆口腹自役”(宾语前置,应为“皆口腹役自”);“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应为“复驾言兮求焉”);“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应为“农人以春及告余”)等。

请几位同学站起来,逐段翻译课文,教师进行点评和纠正,确保学生准确理解文意。

(五)文本研读(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文章开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急于回归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让学生阅读“乃瞻衡宇……抚孤松而盘桓”这部分内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田园生活场景,这些场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描写了归家时的欢快情景,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庭院中的闲适生活,如“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园中的漫步,如“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等。

这些场景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回家后的喜悦、轻松和自在之情。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者在文中多次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那么他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对田园的喜爱吗? 各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是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田园的宁静、质朴与官场的污浊、虚伪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不愿为了功名利禄而违背自己的本性,“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率真的生活方式。

此外,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官场的腐朽也是促使他离开的重要因素。

(六)主题探究与情感体悟(7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内容,思考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明确: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批判,展现了作者高洁的人格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提问:在作者的喜悦和轻松背后,是否还隐藏着其他的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后回答:作者虽然表面上享受田园生活的快乐,但在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一丝无奈和失落。

毕竟他也曾有过济世的抱负,却因现实的无奈而选择归隐。

这种复杂的情感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

(七)艺术特色赏析(5分钟) 引导学生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语言: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多用骈偶句,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又兼用散句,使文章错落有致,富有变化。

结构:文章以“归去来兮”为线索,依次写了归途中的急切、归家后的喜悦、田园生活的闲适以及对未来的思考,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如通过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抒发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以“松菊犹存”“抚孤松而盘桓”等语句,托物言志,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志向。

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达效果。

(八)课堂小结(3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领略了作者笔下田园生活的美好,感受到了他高洁的精神品质和复杂的内心世界。

文章不仅在文学价值上熠熠生辉,更在人生哲理方面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坚守自己的本心,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 (九)布置作业(2分钟) 背诵全文,并默写在作业本上。

以“我看陶渊明的归隐”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陶渊明归隐行为的看法。

 

你感兴趣的

编辑推荐

今日推荐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