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大全 > 学习大全 > 诗歌文学正文

小学听课笔记(范文3篇)

发布日期:2025-03-25

小学语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听课笔记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年级:三年级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西沙群岛美丽风光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五光十色的海水、各种各样的珊瑚、穿梭其间的鱼群等画面。

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地方美不美?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引导学生说出“西沙群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富饶的西沙群岛》。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圈出生字词,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文围绕西沙群岛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教师检查学生的生字词学习情况,通过开火车读、指名读等方式,让学生认读“蓝、懒、披”等生字,纠正读音。

随后讲解“五光十色、懒洋洋、蠕动”等词语的意思,结合图片和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精读课文,感悟文本(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2自然段,提问:“西沙群岛的海水有什么特点?”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

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颜色海水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海水颜色的丰富,并引导学生理解“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等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海水的美丽。

在学习第3自然段描写海底珊瑚和海参的部分时,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珊瑚和海参的句子,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珊瑚的样子像绽开的花朵、分枝的鹿角,写出了珊瑚的形态多样;海参‘懒洋洋地蠕动’,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海参的动作写得很有趣。

”随后让学生模仿海参的动作,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再带着趣味朗读这部分内容。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哪些部分?知道了西沙群岛的哪些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领略了西沙群岛海水的五光十色,还看到了海底形态多样的珊瑚和有趣的海参。

西沙群岛真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布置课后作业:熟读课文,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评价 优点:教学环节设计合理,过渡自然。

从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到初读感知、精读品味,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多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地展示了西沙群岛的美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词语和文本内容。

注重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美。

不足: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给予个别学生的关注较多,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

课堂时间把控上,精读环节有些拖沓,导致后面的课堂小结略显仓促。

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听课笔记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年级:三年级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展示一幅校园篮球场的图片,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吗?工人叔叔要给篮球场围上栅栏,需要多长的栅栏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探究新知(20分钟) 教师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让学生指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然后提出问题:“怎样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各小组汇报计算方法,教师板书记录: 方法一:长 + 宽 + 长 + 宽,如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周长就是5 + 3 + 5 + 3 = 16(厘米)。

方法二:长×2 + 宽×2,即5×2 + 3×2 = 10 + 6 = 16(厘米)。

方法三:(长 + 宽)×2,(5 + 3)×2 = 8×2 = 16(厘米)。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哪种方法更简便。

通过讨论得出:(长 + 宽)×2这种方法计算起来更简便,这就是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接着,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类比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自主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学生通过测量边长、计算等活动,得出正方形周长 = 边长×4。

巩固练习(15分钟) 基础练习:教师出示一些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以及已知边长的正方形,让学生计算它们的周长,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拓展练习: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给一个长方形花坛围篱笆,已知花坛长8米,宽5米,篱笆长多少米?又如一个正方形手帕边长25厘米,给手帕四周缝上花边,花边至少长多少厘米?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要先确定长、宽或边长,再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本上相关练习题,测量家里一个长方形物体和一个正方形物体的边长,并计算它们的周长。

教学评价 优点: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校园篮球场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中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练习设计有层次,涵盖基础和拓展,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升应用能力。

不足: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小组讨论秩序较乱,教师没有及时有效引导。

对于一些理解能力稍弱的学生,在讲解公式推导过程时,可能没有完全跟上节奏,教师应给予更多关注。

小学英语《My family》听课笔记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年级:三年级 教学过程 Warm-up(5分钟) 教师播放一首英文歌曲《Family Song》,并带领学生一起跟着音乐摇摆、哼唱。

歌曲结束后,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如“How are you today?”“What's the weather like?”等,营造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氛围。

Presentation(15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张自己的全家福照片,说:“Look! This is my family. Who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引导学生用英语回答,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新单词“father(dad)、mother(mom)、sister、brother”。

教师通过反复领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让学生认读单词,并纠正发音。

教师利用图片和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单词的含义。

例如,展示一张爸爸的图片,说“This is my father. He is tall.”同时做出高大的动作;展示妈妈的图片,说“This is my mother. She is kind.”做出和蔼的表情。

然后让学生用“This is...”的句型介绍图片中的人物。

Practice(15分钟) 教师组织“Memory Game”活动,快速展示几张家庭成员的图片,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拿走一张图片,问学生“What's missing?”锻炼学生对单词的记忆。

开展“Role-play”活动,让学生两人一组,模仿教师展示全家福的情景,用英语互相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教师巡视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和发音问题。

Consolidation(5分钟) 教师展示一些打乱顺序的单词卡片,让学生快速读出单词,并将其按家庭成员类别进行分类。

通过这个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新学单词的掌握。

Summary and Homework(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单词和句型,提问:“What have we learned today?”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We have learned some words about family members and how to introduce them with ‘This is...’”布置课后作业:回家后用英语向家人介绍自己学到的单词,并画一张自己的全家福,用英语标注出家庭成员。

教学评价 优点:教学方法多样,通过歌曲、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注重口语训练,给予学生大量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图片、肢体语言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单词。

不足:在“Role-play”活动中,部分学生过于注重表演形式,忽略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教师应加强引导。

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对每个学生进行充分的个体指导,部分学生可能没有得到足够的练习机会。

 

你感兴趣的

编辑推荐

今日推荐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