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大全 > 学习大全 > 诗歌文学正文

精选《再别康桥》教案四篇

发布日期:2025-03-25

《再别康桥》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体会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和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情感;感受诗歌的“三美”。

难点:深入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以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3分钟) 播放一段康桥的视频,展示康桥优美的风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引出课题。

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 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经历、诗歌风格,重点讲述他与康桥的渊源以及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思考并回答: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精读诗歌,品味意象(15分钟) 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云彩”“金柳”“青荇”“榆荫下的一潭”等。

分组讨论这些意象的特点和作用,体会诗人借意象所抒发的情感。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点评。

研读诗歌,分析“三美”(12分钟) 音乐美:分析诗歌的押韵、节奏、反复等手法,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感。

绘画美:从诗歌描绘的画面入手,分析色彩、构图等方面,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建筑美:研究诗歌的结构形式,如章节排列、行数、字数等,体会诗歌的建筑美。

课堂小结(3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诗歌的情感和艺术特色。

布置作业(2分钟) 背诵全诗,以“康桥”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散文,表达自己对康桥的印象。

《再别康桥》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风格;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分析意象,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母校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对比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展示一些描写离别场景的诗句,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离别诗,进而引出《再别康桥》。

知识讲解(5分钟) 介绍徐志摩的文学成就、诗歌流派,详细讲解新月派的“三美”主张。

初读诗歌,梳理结构(10分钟) 学生默读诗歌,划分诗歌的层次。

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诗歌的起承转合。

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整体节奏。

深入研读,分析情感(15分钟) 逐节分析诗歌,探讨每一节所表达的情感。

比较“轻轻的我走了”和“我轻轻的走了”两种表述的不同,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对比阅读,深化理解(10分钟) 展示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与《再别康桥》进行对比,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课堂总结(3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情感价值。

作业布置(2分钟) 仿照《再别康桥》的形式,写一首关于离别的小诗,不少于4节。

《再别康桥》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细腻的情感。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语言、意象和意境的能力。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读诗歌意象,领悟诗歌情感;体会诗歌的浪漫风格。

难点:挖掘诗歌深层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底蕴。

三、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播放歌曲《再别康桥》,营造氛围,提问学生听完歌曲后的感受,从而引入新课。

预习检查(5分钟)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提问关于徐志摩的文学常识。

朗读诗歌,感知诗意(10分钟) 学生配乐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

其他学生分享听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教师提出问题:诗歌围绕“再别康桥”写了哪些内容? 小组合作,分析意象(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每组制作思维导图,展示意象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各小组展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探讨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10分钟) 从诗歌的想象、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等方面分析浪漫主义特色。

举例说明诗歌中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浪漫效果。

引导学生思考浪漫主义风格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课堂总结与拓展(3分钟) 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作品。

作业布置(2分钟) 以“我心中的康桥”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再别康桥》教案四 一、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诗歌的抒情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把握诗歌的主题。

难点: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传达的独特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角色扮演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5分钟) 创设情境:假设学生即将离开自己生活多年且充满美好回忆的校园,让学生谈谈此时的心情。

由此引出诗人离开康桥时的心境,导入新课。

角色扮演,初读诗歌(10分钟) 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诗人、康桥的景物(如金柳、青荇等),进行诗歌朗诵表演。

其他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表演中对诗歌情感的呈现是否准确。

全体学生一起朗读,纠正读音和节奏。

语言赏析,体会情感(15分钟) 选取诗歌中优美的语句,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分析其用词的精妙之处。

让学生模仿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句子仿写。

通过语言赏析,深入体会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主题探讨,思想升华(10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鼓励发表不同见解。

引导学生从诗人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等方面思考主题的深层含义。

总结诗歌所传达的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无奈的复杂情感。

读写结合,巩固提升(5分钟)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围绕“离别”主题,运用所学的抒情技巧,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话。

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课堂总结(3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的语言魅力和主题价值。

作业布置(2分钟) 收集整理自己喜欢的离别诗词,并制作成一张手抄报,下节课进行展示交流 。

 

你感兴趣的

编辑推荐

今日推荐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