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大全 > 学习大全 > 诗歌文学正文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范文3篇)

发布日期:2025-03-25

《分子的立体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说出常见分子的立体结构,认识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能用其预测和解释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模型制作、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经历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化学结构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

利用上述理论判断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

难点 杂化轨道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常见分子的球棍模型,如C O 2 CO_2CO2​、H 2 O H_2OH2​O、C H 4 CH_4CH4​等,引导学生观察分子的形状,提问:这些分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状?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的立体结构。

新课讲授(30分钟) 常见分子的立体结构(10分钟) 展示更多不同类型分子的结构模型,如N H 3 NH_3NH3​、B F 3 BF_3BF3​等,让学生分组观察并讨论这些分子的原子组成和空间排列特点。

教师总结常见分子的立体结构类型,如直线形、V形、平面三角形、三角锥形、正四面体形等,并举例说明。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10分钟) 讲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要点:分子中的价层电子对(包括成键电子对和孤电子对)由于相互排斥作用,尽可能趋向彼此远离。

以A B n AB_nABn​型分子为例,介绍如何确定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以及根据价层电子对数预测分子的立体结构。

通过具体例子,如C O 2 CO_2CO2​、H 2 O H_2OH2​O等进行详细讲解和练习。

杂化轨道理论(10分钟) 借助多媒体动画展示原子轨道的杂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杂化轨道的概念。

介绍常见的杂化类型,如s p spsp、s p 2 sp^2sp2、s p 3 sp^3sp3杂化,分析不同杂化类型所对应的分子立体结构。

结合实例,如B e C l 2 BeCl_2BeCl2​(s p spsp杂化,直线形)、B F 3 BF_3BF3​(s p 2 sp^2sp2杂化,平面三角形)、C H 4 CH_4CH4​(s p 3 sp^3sp3杂化,正四面体形)进行讲解。

课堂小结(5分钟)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常见分子的立体结构、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

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重点和难点知识。

课堂练习(10分钟) 布置一些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练习题,如判断S O 2 SO_2SO2​、N H 4 + NH_4^+NH4+​等离子的立体结构,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解答。

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作业布置(5分钟) 课后习题中关于分子立体结构判断的相关题目。

查阅资料,了解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测定分子的立体结构。

《晶体的常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差异,知道晶体的特征。

理解晶胞的概念,能够通过晶胞计算晶体的化学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对比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晶胞模型的搭建,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晶体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胞的概念及晶胞中微粒数目的计算方法(均摊法)。

难点 晶胞中微粒数目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模型演示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一些美丽的晶体图片,如食盐晶体、水晶、钻石等,以及一些非晶体材料,如玻璃、橡胶等,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外观上的差异,提出问题:晶体和非晶体有什么不同?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30分钟) 晶体与非晶体(10分钟) 进行实验:分别加热硫代硫酸钠(晶体)和松香(非晶体),观察它们的熔化过程,记录现象。

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得出晶体和非晶体在熔点、外形等方面的差异。

讲解晶体的自范性、各向异性等特征,以及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内部微粒是否呈周期性有序排列。

晶胞(20分钟) 通过展示常见晶体的晶胞模型,如氯化钠晶胞、氯化铯晶胞等,讲解晶胞的概念,强调晶胞是晶体结构的基本重复单元。

以氯化钠晶胞为例,详细讲解均摊法计算晶胞中微粒数目的方法。

顶点上的微粒被8个晶胞共用,棱上的微粒被4个晶胞共用,面上的微粒被2个晶胞共用,体心的微粒完全属于该晶胞。

让学生分组进行晶胞模型的搭建,计算晶胞中微粒的数目,并尝试推导晶体的化学式。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操作和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堂小结(5分钟) 邀请学生分享本节课学到的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的知识,以及晶胞的相关内容。

教师总结归纳,强化重点知识,如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晶胞中微粒数目的计算方法。

课堂练习(10分钟) 给出一些不同类型晶胞的示意图,让学生计算晶胞中微粒的数目并确定晶体的化学式。

安排一道关于晶体和非晶体性质判断的选择题,巩固所学概念。

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

作业布置(5分钟) 完成教材上有关晶体常识的课后习题。

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材料,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金属晶体》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金属键的概念和电子气理论。

知道金属晶体的四种堆积模型,能描述其结构特点。

理解金属晶体的物理性质与金属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

借助模型和多媒体演示,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化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

金属晶体的堆积模型。

难点 电子气理论对金属物理性质的解释。

金属晶体堆积模型的空间结构理解。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类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一些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铁锅、铜线、铝合金门窗等,引导学生思考金属为什么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物理性质。

从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金属晶体。

新课讲授(30分钟) 金属键与电子气理论(10分钟) 讲解金属键的概念: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介绍电子气理论:把金属键形象地描绘成从金属原子上“脱落”下来的大量自由电子形成可与气体相比拟的带负电的“电子气”,金属原子则“浸泡”在“电子气”的“海洋”之中。

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电子气理论的内涵,以及金属键与金属物理性质之间的联系。

例如,解释金属的导电性是由于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金属的导热性是因为自由电子与金属离子碰撞传递能量等。

金属晶体的堆积模型(20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金属晶体的四种堆积模型:简单立方堆积、体心立方堆积、面心立方最密堆积和六方最密堆积。

结合模型讲解每种堆积模型的结构特点,如配位数、空间利用率等。

以乒乓球模拟金属原子,现场演示简单立方堆积和体心立方堆积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其结构。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堆积模型的优缺点,并比较它们在空间结构上的差异。

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课堂小结(5分钟) 请学生回顾金属键、电子气理论以及金属晶体的堆积模型等知识点。

教师总结归纳,强调重点内容,如电子气理论对金属物理性质的解释,不同堆积模型的特点。

课堂练习(10分钟) 设计一些与金属晶体结构和性质相关的练习题,如判断某种金属晶体的堆积模型类型、根据堆积模型计算配位数等。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检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个别辅导。

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作业布置(5分钟)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上关于金属晶体的课后习题,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金属晶体结构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写一篇简短的报告。

 

你感兴趣的

编辑推荐

今日推荐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