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大全 > 学习大全 > 诗歌文学正文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学案例(范文3篇)

发布日期:2025-03-25

《鱼我所欲也》教学案例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以及作者所倡导的“舍生取义”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关于“选择”的图片,如面临岔路口的行人、购物时挑选商品等,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选择。

提问:在生命和大义面前,如果必须做出选择,你会怎么做?由此引出课题《鱼我所欲也》。

背景介绍(2分钟) 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主张,说明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孟子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为推行“仁政”所做的努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

初读课文(7分钟)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重点强调易错字读音,如“蹴(cù)”“羹(gēng)”“妾(qiè)”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然后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疏通文意(15分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讨论,适时给予指导。

小组代表提出仍未解决的疑难句子,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重点讲解以下句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教师总结归纳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欲”“得兼”“患”“甚”“苟得”“恶”等。

研读文本(15分钟)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开篇是如何提出论点的?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文章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追问:作者是如何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的?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作者先从正面论述,阐述了“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的道理;然后从反面论述,假设“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进一步强调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探究“本心”的内涵。

提问:文中“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作者认为哪些行为是“失其本心”的表现?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明确:“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即“义”。

文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行为就是“失其本心”的表现。

拓展延伸(5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在当今社会,“舍生取义”还有现实意义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如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事迹、见义勇为的行为等,理解“舍生取义”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课堂小结(3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言字词、文章的论证思路、“舍生取义”的观点以及其现实意义等,强化学生的记忆。

布置作业(2分钟) 背诵课文。

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鱼我所欲也》教学案例二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准确翻译课文。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体会孟子的思想主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并能在现实生活中践行。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两难抉择的视频片段,内容为一位消防员在火灾现场面临救被困儿童还是保护重要物资的艰难选择。

视频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这位消防员,你会如何选择?为什么?从而引出在人生中面临重大抉择时,“义”与“生”的权衡问题,顺势导入新课。

介绍背景,了解作者(3分钟) 通过PPT展示孟子的生平事迹、思想主张以及儒家学派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孟子和本文的写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初读感知(8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标注出生字词的读音和停顿。

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强调朗读时要注意字音准确、节奏恰当、语气顺畅。

之后,挑选两到三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疏通文意(12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翻译课文。

将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做好标记。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自己的翻译,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讨论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中仍未解决的问题。

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实词:“欲”“得兼”“丧”“蹴”“辩”等; 虚词:“之”“于”“为”“则”等; 特殊句式:“……者也”“如使……则……”等。

请几位学生再次翻译课文,教师进行点评和纠正,确保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翻译全文。

深入探究(15分钟)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鱼”和“熊掌”?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运用“鱼”和“熊掌”设喻,是为了生动形象地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同时这两种事物都是人们喜爱的,用它们设喻,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者是怎样论证“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 各小组展开热烈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给予启发和引导。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和总结,明确作者先以比喻引出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接着通过“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进行对比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理解和践行“舍生取义”的精神?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和平年代,“舍生取义”更多地体现在坚守道德底线、维护正义、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奉献等方面。

课堂练习(5分钟) 通过PPT展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言知识练习题,如字词解释、句子翻译、论证方法分析等,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进行简单点评,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强调。

课堂总结(3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文言知识、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舍生取义”的思想,强调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守正义。

布置作业(2分钟) 背诵并默写课文。

收集一个体现“舍生取义”精神的现代事例,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鱼我所欲也》教学案例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熟练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准确理解文章内容,能够流畅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文言文的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孟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体会其“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和结构。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舍生取义”的内涵,并引导学生将其融入生活实践。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竞赛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5分钟) 开展一个“小小辩论赛”活动,教师提出辩题:“在金钱和道德面前,应该选择金钱还是道德?”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简单的辩论。

辩论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更重大的抉择,如生命和正义时,该如何选择,从而引入《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

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让学生先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孟子及其思想,然后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孟子的生平、思想主张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旨。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节奏。

教师强调一些易读错的字,如“辟(bì)”“乡(xiàng)”等。

开展“朗读挑战赛”,挑选几位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其他学生从字音、节奏、语气等方面进行打分评价。

获胜者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全班齐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要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论述?学生初步感知文章是在探讨“生”与“义”的关系。

疏通文意(15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尝试逐句翻译课文。

将遇到的不懂的字词和句子记录下来。

组织小组竞赛,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翻译内容,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给出一些竞赛规则,如最先完成且翻译准确率高的小组获胜,获胜小组可获得小奖品。

各小组提出仍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教师重点讲解一些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如: 实词:“苟得”“恶”“辩”“加”等; 虚词:“而”“于”“之”的不同用法; 特殊句式:“所……者”“此之谓失其本心”等。

请学生再次逐句翻译课文,同桌之间相互检查,教师巡视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基本理解文意。

文本研读(12分钟)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孟子和弟子,模拟孟子讲学的场景,探讨文章的论证过程。

扮演孟子的学生要阐述自己如何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以及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扮演弟子的学生要提出疑问和见解。

表演结束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明确作者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本心”具体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有的人会“失其本心”?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本心”指人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

有的人因为经不起外界的诱惑,贪图名利,所以会“失其本心”。

拓展思考(5分钟) 提出问题:在现代社会,“舍生取义”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在灾难面前那些不顾个人安危救助他人的英雄事迹,以及在平凡生活中坚守道德底线的行为等,让学生认识到“舍生取义”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课堂总结(3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回顾文言知识要点、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强调学习本文对我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启示。

布置作业(2分钟) 背诵课文,并录制自己的背诵音频或视频发送到班级群里。

以“义在身边”为主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记录身边体现正义的小事。

 

你感兴趣的

编辑推荐

今日推荐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