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主演 陈道明:饰演康熙帝,从少年登基到年老驾崩,全方位展现了康熙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将康熙的睿智、果敢、威严以及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谋略和情感变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刻画了一位雄才大略、心怀天下的千古帝王形象。
斯琴高娃:扮演孝庄太皇太后,作为后宫的核心人物和康熙成长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她凭借精湛演技展现出孝庄的睿智、沉稳与深谋远虑,在维护清朝统治和培养康熙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高兰村:饰演明珠,是康熙时期的重要大臣,善于揣摩圣意、结党营私。
高兰村将明珠的圆滑世故、老谋深算以及在权力斗争中的复杂心态诠释得十分到位。
李建群:饰演容妃,温柔善良、端庄大度,深得康熙宠爱。
李建群细腻地演绎出容妃在后宫中的无奈与坚守,以及与康熙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
剧情分集介绍 第1集:少年登基 清朝顺治十八年,天花肆虐,顺治帝染病驾崩。
年仅八岁的玄烨在孝庄太皇太后的扶持下登上皇位,年号康熙。
鳌拜、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四位辅政大臣表面上辅佐幼主,实则各怀心思。
鳌拜势力逐渐膨胀,专横跋扈,不把年幼的康熙放在眼里,朝廷内部暗流涌动。
康熙虽年少,但聪明伶俐,对鳌拜的行径已有察觉,开始暗中关注局势变化。
第2集:宫廷暗斗 康熙六年,康熙年满十四岁,按祖制亲政。
然而鳌拜不愿交出权力,依旧把持朝政。
他故意在朝堂上刁难康熙,打压异己,苏克萨哈因弹劾鳌拜被诬陷谋反,惨遭灭门。
康熙忍无可忍,决心铲除鳌拜,但因鳌拜势力庞大,只能暂时隐忍,等待时机。
孝庄太皇太后教导康熙要韬光养晦,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
第3集:智擒鳌拜 康熙精心挑选了一批年轻力壮的侍卫,以练习摔跤为名,暗中训练他们。
鳌拜对此毫无察觉,依旧肆意妄为。
一日,康熙召鳌拜进宫,趁其不备,早已埋伏好的侍卫们一拥而上,将鳌拜制服。
康熙成功夺回政权,开始真正亲政,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朝廷上下的敬畏。
第4集:初理朝政 康熙亲政后,立志整顿朝纲,推行改革。
他重视民生,下令减轻百姓赋税,鼓励开垦荒地。
同时,着手选拔贤能之士,充实朝廷。
在处理政务过程中,康熙展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但也面临着一些保守势力的反对。
他巧妙应对,逐步树立起自己的权威。
第5集:收复台湾 台湾郑氏政权割据一方,严重影响国家统一。
康熙决定武力收复台湾,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负责筹备海战。
施琅精心训练水师,打造战船,积极备战。
与此同时,康熙也尝试通过招抚手段解决台湾问题,但遭到郑氏拒绝。
双方剑拔弩张,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第6集:澎湖海战 施琅率领水师出征,在澎湖海域与郑氏水师展开激烈战斗。
施琅指挥有方,清军水师英勇作战,经过一番苦战,大败郑氏水师,占领澎湖列岛。
此役重创郑氏政权,使其元气大伤。
台湾岛内人心惶惶,郑氏集团陷入困境,为康熙收复台湾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7集:台湾归统 郑氏政权在澎湖战败后,内部发生分化。
一些将领主张投降清朝,以保百姓平安。
康熙抓住时机,再次派人前往台湾劝降。
在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郑氏最终决定归降。
康熙顺利收复台湾,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8集:平定三藩 康熙深知“三藩”势力尾大不掉,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于是决定撤藩。
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得知后,联合起兵反叛,史称“三藩之乱”。
叛军来势汹汹,迅速占领大片领土,清朝局势岌岌可危。
康熙临危不惧,果断调兵遣将,分路迎击叛军。
第9集:激战连连 “三藩之乱”进入白热化阶段,清军与叛军在多地展开激烈战斗。
战场上硝烟弥漫,双方死伤惨重。
康熙坐镇京城,密切关注战局,及时调整战略部署。
他重用名将,激励士气,同时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孤立吴三桂。
尽管战事艰难,但康熙始终坚定平叛决心。
第10集:扭转战局 经过数年苦战,清军逐渐扭转战局。
吴三桂在内外交困下,忧愤成疾,一命呜呼。
其孙吴世璠继承王位,但已无力回天。
清军乘胜追击,接连收复失地,叛军节节败退。
“三藩之乱”即将平定,清朝统治逐渐稳定。
第11集:噶尔丹崛起 北方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野心勃勃,妄图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庞大帝国。
他不断扩充势力,侵扰周边部落,并与沙俄勾结,对清朝边境构成严重威胁。
康熙得知后,决定御驾亲征,打击噶尔丹的嚣张气焰,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第12集:首次亲征 康熙率领大军抵达塞外,与噶尔丹的军队在乌兰布通遭遇。
双方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清军凭借先进的火器和顽强的斗志,击败噶尔丹。
噶尔丹狼狈逃窜,但并未被彻底消灭。
康熙深知噶尔丹贼心不死,必将卷土重来,于是加强边防戒备,准备应对新的挑战。
第13集:二次亲征 噶尔丹果然不思悔改,再次兴兵犯境。
康熙决定再次亲征,此次他制定了更为周密的作战计划。
清军分路出击,对噶尔丹形成合围之势。
在昭莫多一战中,清军大获全胜,噶尔丹主力被歼,仅率少数残部逃脱。
噶尔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