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异化劳动”?
发布日期:2025-04-14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提出的重要概念,用于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之间被扭曲的关系,以下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
概念内涵
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包含四个规定:
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属于自己,反而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与劳动者相对立。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就越少;工人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贬值。例如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日复一日生产大量商品,但这些商品却被资本家占有,自己只能获得微薄的工资,难以购买自己生产的产品。
劳动者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劳动本应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确证人的本质的生命活动。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对于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是被迫的、强制的。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感到不幸和痛苦。就像煤矿工人在恶劣危险的环境下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这种劳动并非出于他们内心的意愿,只是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为之。
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异化劳动把这种自由自觉的类本质变成仅仅维持个人生存的手段。工人在异化劳动中丧失了自己的类本质,无法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和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原本人类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展现自身的智慧和力量,但异化劳动使得这种类本质被剥夺。
人同人相异化:前三个方面的异化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对立。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工人之间也因竞争等因素产生矛盾和隔阂。比如工厂中工人为了有限的工作机会和微薄的工资相互竞争,人际关系变得紧张。
理论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为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弊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这一理论也是马克思从哲学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过渡环节,为后来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