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有哪些
小学阶段常见的文言文有不少,它们篇幅短小、内容有趣,很适合小学生启蒙学习,下面按照不同年级来介绍: 一年级 《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解析:讲述了司马光和小伙伴们在庭院玩耍时,一个孩子不慎落入水缸,其他孩子吓得逃跑,司马光却冷静地用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孩子的故事,体现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二年级 《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悦,即施行焉。
解析:展现了年幼的曹冲利用船和石头等量替换的方法,巧妙地称出大象重量的智慧,凸显了曹冲的聪明伶俐。
三年级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解析:通过讲述一个农夫偶然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后,便不再劳作,一心守在树桩旁等待更多兔子的故事,告诉人们不主动努力而存侥幸心理,是不可能成功的。
《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解析:此篇着重刻画了司马光在紧急时刻沉着冷静、果断救人的形象,教育孩子们遇到危险时要冷静思考、勇敢应对。
四年级 《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解析:文章塑造了善于观察、推理的王戎形象,启示学生在生活中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不能盲目跟从他人。
《西门豹治邺》(改编自文言文):讲述西门豹在邺县巧施妙计,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故事,赞扬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为民除害的品质。
五年级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解析:描绘了一个聪慧的杨氏之子,面对客人玩笑般的提问,能迅速而巧妙地回应,体现了他的思维敏捷和礼貌得体。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解析:通过讲述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自吹自擂,结果被人问得无言以对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相互抵触的道理。
六年级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解析:通过两个人跟弈秋学下棋,因学习态度不同而结果迥异的故事,告诉人们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解析:记述了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连孔子也不能决断的故事,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探索精神,同时也告诉人们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