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传得这么远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逐句解析 垂緌饮清露:“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诗人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比作下垂的帽缨。
“饮清露”,蝉以吸食露水为生,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
这句诗通过对蝉外形和生活习性的描写,塑造出一个清高、洁净的形象。
流响出疏桐:“流响”指蝉鸣持续不断,声音传得很远。
“疏桐”即枝叶稀疏的梧桐树。
在古代文化中,梧桐是祥瑞高贵的象征。
蝉声从高大且枝叶疏朗的梧桐树上传出,进一步烘托出一种清幽、高远的氛围,暗示蝉所处环境的不俗。
居高声自远:蝉之所以能让自己的声音传得很远,是因为它处在高处。
这里的“高”,既指蝉实际所处的物理高度,也暗喻一种品格上的高尚境界。
诗人借此表达,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凭借外在的权势或力量,自身的声名自然能够传播久远。
非是藉秋风:“藉”是凭借的意思。
这一句紧承上句,再次强调蝉声远播并非依靠秋风的力量。
表面写蝉,实则借蝉喻人,表明真正有才能、有品德的人,靠的是自身的内在修养和实力,而不是借助外部的势力来抬高自己。
主旨 这首诗是典型的托物言志之作。
诗人借蝉栖高饮露、声传高远的特点,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自信。
同时也以蝉自比,暗示自己虽然位高权重(虞世南当时深受唐太宗器重),但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操守,声名远扬并非依靠外在的助力,而是凭借自身的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