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主薄在古代是什么官

发表时间:03-28 栏目: 育儿综合

主簿是中国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在不同朝代职责和地位有所不同: 汉代 主簿一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在中央,三公府设有主簿,负责处理府内日常事务和文书往来,是三公重要的属吏,参与一些重要政务的谋划与执行,有一定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在地方,郡县也设主簿,是郡守、县令的重要助手,主管文书簿籍,同时兼管印鉴,职权颇重,是地方长官的心腹之人。

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主簿的职责基本延续汉代,但由于政治格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各割据政权对主簿的任用更为倚重。

在一些权臣幕府中,主簿往往参与机要,出谋划策,权力较大,甚至能影响军政大事的决策。

例如,曹操幕府中的主簿杨修,才华出众,深得曹操器重,曾多次参与军国机密。

唐代 唐代官制较为完备,主簿在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中依然是重要官职。

在中央诸寺、监等机构中,主簿负责勾检稽失,监督本部门官吏的工作,保证政务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地方州县,主簿协助县令处理政务,掌管文书、仓库等事务,虽然品秩不高,但却是地方行政不可或缺的一环。

宋代 宋代主簿的职权有所变化。

在地方上,主簿主要负责督催赋税、办理户籍等具体事务,逐渐成为专职的财税和民政事务官员,与司法、治安等事务的关联相对减少;在中央机构中,主簿的地位和作用相对下降,更多地承担一些辅助性的文书管理和事务性工作。

元代 元代主簿在地方政府中的设置和职责大致沿袭前代,但由于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和特殊的政治体制,主簿在权力分配和实际运作中受到诸多限制,其职能发挥相对有限。

明清时期 明代主簿在县级政权中仍有设置,不过随着知县权力的集中和政务分工的细化,主簿的职权进一步缩小,主要负责钱粮、户籍等事务的辅助工作,地位逐渐边缘化;到了清代,很多县不再设主簿这一官职,即便设置,其职掌也多与典史等其他佐杂官重叠,沦为闲职。

总体而言,主簿在古代官僚体系中起初是重要的佐吏,随着历史发展,其权力和地位呈逐渐下降趋势。

 

相关内容返回育儿综合列表...

猜你喜欢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育儿知识大全www.yuerzhi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