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方式包括什么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它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要素: 劳动者:这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并从事生产活动的人。
劳动者通过自身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而推动生产的进行。
例如在汽车制造工厂中,熟练操作各种设备的工人就是劳动者。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除了生产工具,还包括土地、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
例如现代化农业生产中的联合收割机,极大提高了收割效率,体现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它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中的树木、地下的矿石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的原材料,如钢铁厂用的铁矿石、纺织厂用的棉花等。
劳动对象不同,会影响生产的具体方式和效率。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这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征。
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方式。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基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处于不同的地位,形成不同的相互关系。
在私有制社会中,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中,人们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共同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努力。
产品分配形式:指劳动产品按照一定的原则在社会或集团的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的方式。
它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所决定。
比如在按劳分配的制度下,劳动者根据自己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在资本主义社会,则是资本家按资本获取利润,工人获得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