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心理学效应有哪些

发表时间:03-26 栏目: 育儿综合

心理学效应众多,对个人、社会以及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影响,以下为你介绍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社会交往类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就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例如,在面试中,求职者整洁的外表、自信的谈吐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的录用决策。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比如,多年的好朋友,最近因为一次激烈争吵,就对彼此关系产生很大影响 。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比如,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形象正面、颜值高,就觉得他品德、才华等各方面都很优秀。

自我认知类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指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比如老师经常鼓励表扬某个学生,认为他有潜力,这个学生往往会真的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巴纳姆效应:也称福勒效应。

人们常常会倾向于一些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符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很空洞。

例如很多人看星座解析,觉得说得很准,就是因为星座解析用了很多宽泛、普遍适用的语句。

自我服务偏差:指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

比如,考试取得好成绩,就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考得不好,就怪题目太难或者运气不好。

决策判断类 锚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

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例如,在购买商品时,商家给出的原价(较高价格)就像一个“锚”,消费者会以此为参照来判断当前折扣价格是否划算。

框架效应:指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例如,同样是描述手术成功率,说“手术成功率是90%”和“手术失败率是10%”,给患者带来的心理感受和决策影响是不同的。

沉没成本效应:指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例如,买了一张价格昂贵的演唱会门票,即使当天身体不舒服,还是会因为觉得已经花了钱而勉强去看演出。

群体行为类 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或行动上以多数人或权威人物的行为为准则,进而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一致的现象。

比如,在一个班级里,大部分同学都报名参加了某个社团活动,原本不想参加的同学可能也会跟风报名。

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例如,在大街上有人突发疾病,围观的人很多,但大家都觉得会有其他人帮忙报警或救助,导致救助行为延迟。

破窗效应: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例如,一条街道上如果有一处垃圾没有清理,慢慢地就会有更多垃圾堆积。

 

相关内容返回育儿综合列表...

猜你喜欢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育儿知识大全www.yuerzhi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