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13篇
发布日期:2025-04-14
《认识数字 5》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幼儿认识数字 5,理解 5 的实际意义,能正确点数 5 以内的物体。
通过游戏和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动手能力。
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数字 5,掌握 5 的形成和实际意义;难点是能正确区分 5 以内数量的物体。
三、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游戏教学法、操作法
四、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 1 - 5,5 以内数量的实物卡片(如苹果、气球等)。
贴有数字 1 - 5 的篮子若干,各种数量为 1 - 5 的玩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5 分钟):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森林里小动物们举办聚会的场景,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有几只小动物,用数字几表示,复习数字 1 - 4。
新授(10 分钟):继续展示课件,出现 5 只小兔子,引导幼儿点数并引出数字 5。教师拿出数字卡片 5,向幼儿介绍数字 5 的外形特征,像秤钩。通过摆放实物(如 5 个苹果),让幼儿直观感受 5 的实际意义,理解 5 是由 5 个 1 组成的。
游戏巩固(15 分钟):“送玩具回家”游戏,将贴有数字 1 - 5 的篮子放在教室一边,幼儿手持各种数量为 1 - 5 的玩具,根据玩具数量将其放入相应数字的篮子里。“数字蹲”游戏,邀请 5 名幼儿分别拿着数字卡片 1 - 5,模仿电视节目中的“萝卜蹲”进行游戏,如拿数字 5 卡片的幼儿说“5 蹲 5 蹲,5 蹲完[指定数字]蹲”。
操作练习(10 分钟):给幼儿发放练习纸,上面有各种数量的图案,让幼儿圈出数量是 5 的图案。提供小珠子和绳子,让幼儿串出数量为 5 的珠子项链。
课堂小结(5 分钟):回顾数字 5 的外形、意义,总结幼儿在游戏和操作中的表现,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寻找数量是 5 的物品。
《比较大小》教案
一、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能用“大”和“小”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难点是能正确区分差别不明显的物体大小。
三、教学方法
直观比较法、操作法、游戏法
四、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皮球、积木、杯子等实物若干。
大小不同的动物卡片(如大象和老鼠、老虎和小猫等)。
大小对比明显的图片若干。
五、教学过程
导入(5 分钟):教师拿出一个大皮球和一个小皮球,问幼儿哪个球大,哪个球小,引起幼儿对大小比较的兴趣。
新授(10 分钟):展示各种大小不同的实物,如大小积木、大小杯子等,引导幼儿两两比较,说出哪个大,哪个小。教师示范用重叠法和并放法比较物体大小,让幼儿直观理解比较方法。展示大小不同的动物卡片,让幼儿比较动物的大小,并用语言表达。
游戏巩固(15 分钟):“大小分类”游戏,在教室地上画两个圆圈,分别标上“大”和“小”,将各种大小不同的玩具散放在中间,让幼儿将大玩具放到“大”圆圈里,小玩具放到“小”圆圈里。“找朋友”游戏,给每个幼儿发一张动物卡片,让幼儿找到和自己卡片动物大小不同但能配对的“朋友”,如拿大象卡片的幼儿找拿老鼠卡片的幼儿。
操作练习(10 分钟):发放练习纸,上面有各种大小不同的图形,让幼儿圈出大图形或小图形。提供大小不同的拼图块,让幼儿按照大小顺序拼出图案。
课堂小结(5 分钟):总结比较物体大小的方法,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多观察、比较物体的大小。
《认识图形(三角形)》教案
一、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通过观察、操作和游戏,培养幼儿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激发幼儿对图形的兴趣,让幼儿在生活中发现三角形的物体。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难点是能在不同的情境中准确辨别三角形。
三、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操作法、游戏法
四、教学准备
三角形的卡片、模型若干,如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各种含有三角形的实物图片(如三角尺、屋顶等)。
彩色纸、剪刀、胶水等手工材料。
五、教学过程
导入(5 分钟):教师拿出一个三角形的卡片,问幼儿这是什么形状,引发幼儿思考,导入新课。
新授(10 分钟):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卡片和模型,引导幼儿观察三角形的边和角,数一数有几条边、几个角,总结出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的特征。通过触摸三角形的模型,让幼儿感受三角形的边是直直的。展示含有三角形的实物图片,让幼儿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
游戏巩固(15 分钟):“图形宝宝回家”游戏,在教室一角放置标有三角形、圆形、方形的盒子,将各种图形卡片散落在地上,让幼儿将三角形卡片送到标有三角形的盒子里。“搭三角形”游戏,给幼儿提供小棒,让幼儿用小棒搭出三角形,看看谁搭得又快又好。
操作练习(10 分钟):发放练习纸,上面有各种图形,让幼儿圈出三角形。让幼儿用彩色纸剪出三角形,并粘贴在白纸上,制作一幅三角形拼图。
课堂小结(5 分钟):回顾三角形的特征,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寻找更多三角形的物体。
《5 以内的加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学习 5 以内的加法运算。
通过操作、演示和游戏,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让幼儿体验数学运算的乐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 5 以内的加法运算方法;难点是能运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操作法、游戏法
四、教学准备
5 以内数量的实物教具(如苹果、积木等)。
写有加法算式的卡片若干。
自制的数学游戏道具(如数字骰子、运算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5 分钟):教师左手拿 2 个苹果,右手拿 1 个苹果,问幼儿一共有几个苹果,引出加法的概念。
新授(10 分钟):用实物教具演示加法过程,如先摆 3 个积木,再摆 1 个积木,引导幼儿数出一共有 4 个积木,写出算式 3 + 1 = 4,讲解“+”“=”的含义。通过多个实例让幼儿理解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在一起的运算。利用数的组成来帮助幼儿理解加法运算,如 4 可以分成 2 和 2,所以 2 + 2 = 4。
游戏巩固(15 分钟):“掷骰子算加法”游戏,幼儿轮流掷数字骰子,根据掷出的两个数字进行加法运算,算出结果。“卡片配对”游戏,将写有加法算式的卡片和写有答案的卡片打乱,让幼儿找出对应的算式和答案进行配对。
操作练习(10 分钟):发放练习纸,上面有简单的 5 以内加法算式,让幼儿计算并填写答案。提供小珠子和计数器,让幼儿通过操作计数器来计算加法算式。
课堂小结(5 分钟):总结加法的含义和运算方法,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前后》教案
一、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认识前后的空间方位,能正确辨别物体的前后位置。
通过游戏和活动,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让幼儿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认知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前后方位,能准确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难点是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前后方位概念。
三、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游戏教学法、实践操作法
四、教学准备
小动物头饰若干(如小狗、小猫、小兔等)。
玩具小汽车、人偶等实物。
室内活动场地布置。
五、教学过程
导入(5 分钟):教师站在幼儿面前,问幼儿老师在他们的前面还是后面,引起幼儿对前后方位的关注。
新授(10 分钟):在教室里摆放玩具小汽车,让幼儿观察并指出哪辆车在前面,哪辆车在后面。请几位幼儿上台排队,引导其他幼儿描述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教师通过改变幼儿的排队顺序,让幼儿反复练习辨别前后位置。利用故事《小动物赛跑》,在讲述过程中引导幼儿理解前后方位,如“小狗跑在最前面,小兔在小狗的后面”。
游戏巩固(15 分钟):“开火车”游戏,幼儿戴上小动物头饰扮演火车车厢,一个接一个排好队,教师说指令,如“请小兔子前面的小动物蹲下”,幼儿按指令行动。“寻宝游戏”,在室内藏一些小物品,给出提示如“玩具在桌子的前面”,让幼儿根据前后方位提示寻找物品。
操作练习(10 分钟):发放练习纸,上面画有一些物体的排列图,让幼儿在图中标出前后位置。让幼儿分组,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