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丑石》说课稿
发布日期:2025-04-13
《丑石》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丑石》是当代作家贾平凹的一篇借物说理的散文。文章围绕一块丑石展开,先极力描写丑石外形的丑陋、无用,遭人嫌弃;而后笔锋一转,揭示出丑石原来是一块陨石,有着巨大的科研价值。作者通过这一情节的设置,引发读者对事物内在价值的思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不能仅以貌取人,事物的价值往往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其内在本质。
这篇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不仅语言质朴平实却富有感染力,还能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文字中领悟深刻的道理,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价值观塑造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文章独特的写作手法,如欲扬先抑,为学生的写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但对于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可能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才能深入领会。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写作方面有了一定基础,但对于欲扬先抑等较复杂写作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学习本文加以借鉴。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会认“簸、箕”等生字,正确读写“丑陋、嫌弃”等词语。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丑石从被嫌弃到被重视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丑石的形象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通过丑石所表达的人生哲理,懂得不能以貌取人,要重视事物的内在价值。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欣赏美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丑石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对丑石情感的变化。
学习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感受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明白不能仅凭外表判断事物价值的道理。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五、说教法
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问题引导法: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主旨。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
六、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圈出生字词,查阅资料理解词语意思,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探究法: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批注阅读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关键语句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高阅读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展示一些外形美观的石头图片,让学生说说对这些石头的印象。
接着展示一块外形奇特、看起来并不美观的石头图片,问学生:“如果这是一块摆在你面前的石头,你会喜欢它吗?为什么?”由此引出课题《丑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通过开火车读、指名读等方式,认读生字词,纠正读音。重点讲解“簸箕(bò ji)”“黑黝黝(yǒu)”等易读错的字词。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丑石写了哪些事?丑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丑石的“丑”。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
研读丑石之“丑”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丑石“丑”的语句,并用横线画出来。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语句:“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引导学生从外形、人们对它的态度等方面体会丑石的“丑”。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人们对丑石的嫌弃之情。
探究丑石之“美”
过渡:丑石这么丑,又这么碍事,按常理来说应该被搬走才对,可它为什么一直留在那里呢?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后半部分。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丑石不一般?它的“美”体现在哪里?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它不是做这些小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等语句,明白丑石的“美”在于它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和巨大的内在价值。
指导学生朗读描写丑石“美”的语句,读出对丑石的敬佩之情。
体会作者情感变化及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思考作者对丑石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从最初的嫌弃到后来的敬佩,这种情感变化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明确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丑石的“丑”,是为了后文突出它的“美”,使文章波澜起伏,更能吸引读者,同时也让读者对丑石的内在价值印象更加深刻。
(四)总结全文,领悟哲理(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说说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明白了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块丑石,告诉我们不能以貌取人,每一个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要善于发现事物的内在美。在生活中,我们也不能仅凭外表去评判一个人或一件事,要深入了解,尊重每一个生命和事物的独特价值。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3分钟)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丑石这样看似平凡,实则有着巨大价值的人或事物。
布置小练笔:仿照《丑石》,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或事物,字数不少于200字。
(六)布置作业(2分钟)
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完成课后小练笔,将自己的作品与同学交流分享。
八、说板书设计
丑石
丑(抑) | 美(扬) | |
---|---|---|
外形 | 黑黝黝、牛似的模样 | |
用途 | 碍地面、无用 | 补过天、发过热、闪过光 |
人们态度 | 嫌弃、讥讽 | 敬佩 |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通过对比的形式,清晰地呈现了丑石从被认为“丑”到发现“美”的过程,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