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阅读理解和答案
发布日期:2025-04-09
《马说》阅读理解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阅读理解题目
一、基础知识考查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策之不以其道
B. 食之不能尽其材
C. 执策而临之
D. 马之千里者
翻译下列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内容理解分析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中“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手法探究
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考查
同“祇”,只、仅
两马并驾
同“饲”,喂
用马鞭驱赶
D (A、B、C 选项中的“之”都是代词,代指马;D 选项中的“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二、内容理解分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批判。
三、写作手法探究
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作者借千里马不被发现和重用,来比喻贤才难遇明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之”字反复强调,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和昏庸愚蠢,有力地谴责了封建统治者不懂得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遭遇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