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扶贫工作工作计划3篇
发布日期:2025-04-09
扶贫工作计划(一)
一、工作目标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致力于实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收入显著提高,贫困发生率进一步降低。确保已脱贫人口持续稳定脱贫不返贫,同时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重点与措施
精准识别与动态管理
定期开展贫困对象“回头看”工作,对现有贫困人口进行全面排查,核实家庭收入、人口变动等情况,确保扶贫对象精准无误。
建立健全动态管理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新增贫困人口纳入帮扶范围,对已脱贫且稳定脱贫的人口按规定退出,做到应纳尽纳、应退尽退。
产业扶贫
深入调研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例如,在山区发展林果业、中药材种植;在有养殖传统的地区发展特色养殖。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扶持力度,通过“企业 + 农户”“合作社 + 农户”等模式,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增收。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组织开展农产品营销活动,拓宽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
就业扶贫
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合作,收集适合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岗位信息,定期举办招聘会,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和贫困劳动力的意愿,开设家政服务、电工、焊工等培训班,提高贫困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鼓励贫困地区发展扶贫车间,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企业和扶贫车间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
教育扶贫
落实教育资助政策,确保贫困家庭学生应助尽助。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分别给予相应的生活补助、学费减免等资助。
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通过培训、支教等方式,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教学水平。
加强教育扶贫宣传,提高贫困家庭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健康扶贫
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多重保障制度,确保贫困人口看得起病。提高贫困人口医疗报销比例和报销额度,降低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
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培养和引进一批医疗卫生人才,为贫困人口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开展健康扶贫宣传和义诊活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意识。
三、工作安排
第一季度(1 - 3 月)
完成贫困对象“回头看”工作,更新完善扶贫台账。
制定年度产业扶贫计划,确定特色产业发展项目,与相关企业和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
组织开展就业需求调查,制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举办首场招聘会。
落实春季学期教育资助政策,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排查和资助。
开展健康扶贫政策宣传活动,组织医疗队到贫困地区进行义诊。
第二季度(4 - 6 月)
按照产业扶贫计划,组织贫困户开展春耕生产,指导特色产业种植和养殖。
举办 2 - 3 期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贫困劳动力不少于[X]人次。
加强与企业沟通,了解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帮扶。
开展贫困地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争取项目资金。
推进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行设备更新和人员培训。
第三季度(7 - 9 月)
对特色产业进行中期检查和技术指导,确保产业发展良好。
举办夏季招聘会,为贫困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检查教育资助政策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
开展健康扶贫“清零行动”,对贫困人口患病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和救治。
组织开展农产品营销活动,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
第四季度(10 - 12 月)
对全年产业扶贫项目进行验收,核算贫困户产业增收情况。
统计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对就业脱贫成效进行评估。
总结全年教育扶贫工作,评估教育资助政策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帮扶效果。
开展健康扶贫年度总结,统计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报销和救助情况。
对全年扶贫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考核,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定期召开扶贫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强化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上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确保扶贫资金足额到位。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高效。
严格考核问责:建立健全扶贫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对各部门和帮扶干部的扶贫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对工作不力、敷衍塞责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问责。
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扶贫政策和工作成效,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扶贫工作的良好氛围。及时总结推广扶贫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扶贫工作计划(二)
一、总体目标
在未来两年内,实现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贫困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贫困发生率降至[X]%以下。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脱贫。
二、主要任务与实施策略
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设施: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计划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公路[X]公里,确保每个贫困村通硬化路。加强道路养护管理,保障道路畅通。
水利设施:实施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维修和新建灌溉渠道[X]公里,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确保贫困人口喝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
电力和通信设施:加强贫困地区电网改造升级,提高供电可靠性。实现贫困村 4G 网络全覆盖,推进宽带网络向自然村延伸,提升贫困地区信息化水平。
产业发展与就业扶持
特色产业培育:根据贫困地区资源禀赋,重点发展茶叶、蔬菜、养殖等特色产业。建立产业示范基地,为贫困户提供技术培训和示范引领。通过产业奖补政策,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
电商扶贫:搭建贫困地区电商服务平台,培养电商人才,帮助贫困户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加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解决农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就业创业扶持:开展就业援助行动,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举办创业培训班,为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提供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加强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安置点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室等,方便搬迁群众生活。
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在安置点周边发展产业园区,提供就业岗位。组织搬迁群众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给予创业优惠政策。
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安置点社区管理机制,成立社区居委会,加强对搬迁群众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促进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
教育与健康扶贫
教育扶贫: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确保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都能得到有效资助。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特岗计划、支教等方式,补充优秀教师资源。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建设标准化学校。
健康扶贫: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诊疗水平。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加强慢性病管理,对患有慢性病的贫困人口进行规范治疗和随访。
三、实施步骤
第一年
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农村公路新建和改扩建规划设计,启动部分重点路段建设。
开展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前期工作,开工建设部分灌溉渠道。
推进电网改造升级项目,完成部分贫困村电网改造。
启动 4G 网络覆盖工程,实现部分贫困村 4G 网络覆盖。
产业发展与就业扶持
确定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产业示范基地[X]个。
举办电商培训班,培养电商人才[X]名。
开发公益性岗位[X]个,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
举办创业培训班[X]期,培训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X]人次。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完成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启动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组织搬迁群众参加职业技能培训[X]人次。
建立安置点社区管理机构,开展社区服务工作。
教育与健康扶贫
落实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资助贫困学生[X]人次。
招聘特岗教师[X]名,安排支教教师[X]名到贫困地区学校任教。
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培训医务人员[X]人次。
为贫困人口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率达到[X]%以上。
第二年
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农村公路新建和改扩建任务,实现所有贫困村通硬化路。
完成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改善农田灌溉面积[X]亩。
完成贫困地区电网改造升级任务,实现供电可靠率达到[X]%以上。
实现所有贫困村 4G 网络全覆盖,宽带网络覆盖大部分自然村。
产业发展与就业扶持
扩大特色产业种植和养殖规模,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
完善电商服务平台功能,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增长[X]%以上。
加大就业援助力度,贫困劳动力就业率达到[X]%以上。
扶持创业贫困户[X]户,创业成功率达到[X]%以上。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完成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搬迁群众生活便利。
实现搬迁群众有劳动能力家庭至少一人就业。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教育与健康扶贫
巩固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成果,确保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
持续提升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水平,部分学校达到当地先进水平。
提高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常见疾病治愈率提高[X]%。
加强慢性病管理,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X]%以上。
四、资源配置
人力资源:组建专业的扶贫工作队伍,包括农业技术专家、教育工作者、医疗卫生人员等,定期到贫困地区开展帮扶工作。加强对扶贫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资金资源:积极争取上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行业扶贫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整合各类资金,统筹安排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扶贫项目。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技术资源:与科研院校、企业合作,引进先进的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电商运营技术等,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贫困群众的技术应用能力。
五、监督与评估
建立监督机制:成立扶贫工作监督小组,定期对扶贫项目实施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设立举报电话和邮箱,接受群众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开展绩效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扶贫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扶贫工作成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工作计划和措施,确保扶贫工作目标顺利实现。
扶贫工作计划(三)
一、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扶贫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工作力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工作目标
在本年度内,确保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进一步降低至[X]%以内,已脱贫人口人均收入增长[X]%以上。全面解决贫困家庭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饮水安全问题,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质量。
三、具体工作与措施
住房安全保障
开展贫困家庭住房安全隐患排查,建立详细台账。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住房,按照危房等级制定改造方案,确保年底前全部完成改造。
加强对危房改造工程的质量监管,定期检查施工质量,确保改造后的住房符合安全标准。对改造完成的住房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及时发放危房改造补助资金。
教育扶贫巩固提升
完善贫困学生资助动态管理机制,定期核查贫困学生信息,确保资助政策精准落实。加强与民政、残联等部门的数据比对,及时将新增贫困学生纳入资助范围。
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计划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学校食堂、宿舍等生活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组织骨干教师到贫困地区学校开展支教活动,带动当地教师专业成长。
健康扶贫深化推进
优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简化报销流程,提高报销效率。加强与医疗机构的沟通协调,确保贫困人口就医结算便捷。
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通过定向培养、短期培训等方式,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培养一批实用型医疗卫生人才。
开展健康扶贫宣传活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贫困人口健康意识。组织医疗队定期到贫困地区开展义诊和健康体检活动,为贫困人口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产业扶贫提质增效
加大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企业和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支持贫困地区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活动,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拓展产业发展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结合贫困地区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开发乡村旅游景点;加强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
就业扶贫拓展升级
加强劳务输出对接,与发达地区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有组织地输送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指导、权益保障等服务。
开发更多适合贫困劳动力的本地就业岗位,鼓励本地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通过就业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发展,稳定贫困劳动力就业。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根据市场需求和贫困劳动力特点,开设特色培训课程。建立培训效果跟踪机制,对培训后就业情况进行跟踪,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四、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1 - 4 月)
完成贫困家庭住房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制定危房改造计划。
开展春季学期贫困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工作,对贫困学生进行全面排查和资助。
组织医疗队到贫困地区开展第一次义诊和健康体检活动。
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确定重点扶持的产业项目和企业、合作社名单。
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工作,与[X]家发达地区企业签订劳务合作协议。
第二阶段(5 - 8 月)
全面启动危房改造工程,按照改造方案有序推进施工。
加强贫困地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开工建设部分学校食堂、宿舍等项目。
举办[X]期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贫困劳动力[X]人次。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
组织贫困劳动力参加本地企业招聘会,促进贫困劳动力本地就业。
第三阶段(9 - 11 月)
对危房改造工程进行中期检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检查贫困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
开展健康扶贫宣传活动,举办健康知识讲座[X]场。
推动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发展,举办乡村旅游推介会,开展农村电商培训。
统计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帮扶。
第四阶段(12 月)
完成危房改造工程验收工作,发放危房改造补助资金。
总结全年教育扶贫工作,评估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情况。
对全年健康扶贫工作进行总结,统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情况。
对特色产业发展进行年终考核,核算贫困户产业增收情况。
全面总结全年就业扶贫工作,评估贫困劳动力就业成效。
五、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