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教学设计优秀
发布日期:2025-04-09
《藏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生会认“剧、种”等 10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剧种、面具”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和特色,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生动形象地介绍藏戏的。
教学难点
理解藏戏中象征意义的表现手法,体会藏戏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播放一段精彩的藏戏表演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演员的服饰、妆容、动作以及舞台布置等,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提问: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就是藏戏,你们对藏戏有什么印象?想不想更深入地了解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藏戏》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运用多种方式理解“剧种、咆哮、吞噬、雄浑、活佛、巫女、压抑、敦厚、演绎、招徕、优哉游哉”等词语的意思,如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反义词、结合生活实际、直观演示等。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藏戏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引导概括出:藏戏的起源、藏戏的特色(包括面具、舞台形式、演唱方式等)。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0 分钟)
学习藏戏的起源
指名朗读第 4 - 7 自然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概括:唐东杰布为了架桥,许下宏愿,发誓架起一百座桥。他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就这样,藏戏诞生了。
引导学生体会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高尚品质和藏戏形成的传奇色彩。
学习藏戏的特色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第 8 - 18 自然段,思考藏戏有哪些特色?并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小组交流:将自己找到的语句在小组内分享,讨论藏戏特色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
面具特色:
出示文中描写面具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体会面具颜色和形状的象征意义。如“藏戏的面具则不同,它是靠丰富的色彩和夸张的造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红色的面具代表威严,绿色的面具代表柔顺,黄色的面具代表吉祥,白色的面具代表纯洁,黑色的面具代表凶猛……”
提问:这些面具的颜色和形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象征意义?让学生结合藏族的文化习俗进行讨论,感受藏戏面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舞台形式特色:
找出描写舞台形式的句子,如“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藏戏演出时的场景,体会这种以大自然为舞台的独特演出形式所展现出的自由、豪放的特点。
演唱方式特色:
朗读相关句子,如“藏戏艺人的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唱腔来演唱,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舞蹈动作来表达,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戏,所用的乐器也不一样。”
让学生说说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感受藏戏演唱方式的丰富多样。
(四)总结写法,体会情感(5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是如何把藏戏介绍清楚的?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作者开篇以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点明藏戏的特点;接着通过讲述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介绍藏戏的起源;然后从面具、舞台形式、演唱方式等方面,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藏戏的特色。
提问:作者在介绍藏戏的过程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体会作者对藏戏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3 分钟)
让学生交流自己还知道哪些地方戏曲,如京剧、豫剧、越剧等,简单介绍其特点。
推荐学生课后观看一些不同种类的戏曲表演视频,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
(六)课堂小结(2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藏戏的形成和特色,强调藏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价值。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七)布置作业(5 分钟)
抄写文中的生字词和自己喜欢的句子。
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艺术形式,写一篇短文,介绍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