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阅读训练及答案
发布日期:2025-04-08
《吆喝》阅读训练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一到冬天,“葫芦儿——刚蘸得”就出场了。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我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②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③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他先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然后放低至少八度,来一气“荷叶糕”。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问题
第①段写了四季的吆喝,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第②段中说“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请概括这段中介绍的几种“口头广告”的形式。
第③段中,作者写自己“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吆喝,这有什么作用?
文中的吆喝声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这样安排材料,按照时间顺序,条理清晰地展现了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叫卖货色,突出了北京街头吆喝的丰富多样,也体现了老北京独特的民俗风情和生活特色。
这段中介绍的“口头广告”形式有:
直接夸赞货物,如“小玩艺儿赛活的”。
介绍制作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 。
靠戏剧性吸引人,如“就剩两挂啦”。
作者写自己“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吆喝,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从侧面衬托出这些吆喝声的独特,使读者对老北京街头的吆喝有更深刻的印象,也进一步突出了老北京吆喝文化的丰富多彩。
文中的吆喝声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以及对往昔岁月、对故乡和故乡传统民俗文化的深深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