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大全 > 学习大全 > 诗歌文学正文

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范文3篇)

发布日期:2025-04-08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掌握本词的字词和句式。

理解词中意象,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词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词中描绘的赤壁景色和塑造的英雄形象。

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把握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及背后复杂的心境。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营造氛围。提问学生对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了解,引出苏轼笔下的赤壁和英雄,从而导入新课。

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和创作风格。重点讲述本词创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游览赤壁时写下此千古绝唱,让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心境。

初读感知(10分钟)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韵律。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针对问题进行指导。

全班齐读,整体感知词的内容。

文本研读(20分钟)

上阕赏析

提问: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后总结:描绘了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景色,特点是雄浑壮阔。

分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其开篇营造的宏大意境和引出下文的作用。

探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精妙之处,从炼字角度(“穿”“拍”“卷”)体会景色的壮美和词人用词的精准。

 

下阕赏析

提问:下阕写了哪位英雄人物?作者是如何刻画他的?

学生回答后明确:写了周瑜,从外貌(雄姿英发)、装束(羽扇纶巾)、神态(谈笑间)和战功(樯橹灰飞烟灭)等方面进行刻画。

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周瑜?

小组代表发言后总结:以周瑜的年少得志、功成名就衬托自己的老大无成、壮志难酬。

 

情感探究

提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在壮志难酬后的自我排解,虽有消极情绪,但更体现出豁达超脱的情怀。

 

艺术特色分析(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全词,分析豪放词的特点。从意境(宏大壮阔)、情感(豪迈奔放)、人物形象(英雄豪杰)等方面总结豪放词风。

对比婉约词,加深学生对豪放词特点的理解。

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词的主要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强调苏轼在词中展现的豁达胸怀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鼓励学生学习作者积极面对挫折的态度。

布置作业(5分钟)

背诵并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

以“我心中的苏轼”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对苏轼及其作品的认识和感悟。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二

一、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中典故含义。

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借古抒怀的情感,领悟词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词中用典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把握作者情感变化,体会豪放词的魅力。

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3分钟)
展示赤壁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赤壁之战和相关历史人物的兴趣,自然导入课题。

预习检查(7分钟)

请学生展示预习成果,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检查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如“纶(guān)巾”“酹(lèi)”等,通过提问、抢答等形式巩固。

朗读与正音(7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疏通文意。

播放音频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语气。

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错误,讲解特殊句式,如“多情应笑我”(宾语前置,应笑我多情)。

内容分析(18分钟)

上阕内容分析

引导学生概括上阕主要内容,明确写了赤壁的壮丽景色和引发对历史人物的联想。

分析写景句子,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让学生描述画面,体会其豪迈气势。

提问:“浪淘尽”仅仅是写江水吗?引导学生理解其双重含义,既写江水奔腾,也暗示历史的流逝。

 

下阕内容分析

让学生找出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的形象特点。

探讨作者描写周瑜与自身有何关联,引导学生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突出作者的人生境遇。

分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组织学生讨论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体会其复杂心情。

 

艺术特色赏析(12分钟)

分组讨论本词的艺术特色,从意象运用、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重点讲解夸张、比喻、借景抒情、用典等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举例对比苏轼其他豪放词和婉约词作品,加深学生对其风格多样性的认识。

拓展延伸(5分钟)
展示后世文人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评价,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

课堂总结(3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词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欣赏苏轼的其他作品。

作业布置(2分钟)

背诵并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录制自己的朗诵音频或视频分享到班级群。

收集整理一首苏轼的其他豪放词或婉约词,下节课进行赏析交流。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三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创新思维能力。

让学生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词中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的关系。

把握作者情感脉络,体会豪放风格。

难点
挖掘词中深层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底蕴。

三、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角色扮演法、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5分钟)
开展“三国英雄知多少”的知识竞赛活动,设置一些关于三国人物和故事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苏轼笔下的三国英雄周瑜,进而导入新课。

初读感悟(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同桌之间互相朗读,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教师范读,强调重音、语调,引导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

全班齐读,思考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文本解读(20分钟)

上阕解读

提出问题:“大江东去”中的“东”字有何妙处?引导学生思考江水东流与历史变迁的联系。

让学生描绘“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画面,体会景色的壮美,分析作者如何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

探讨“千古风流人物”与上文景色描写的关系,理解借景引出历史人物的写法。

 

下阕解读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人扮演苏轼,一人扮演周瑜,模拟对话,展现两人不同的人生境遇。

分析作者描写周瑜的细节,如“羽扇纶巾”“谈笑间”等,体会周瑜的儒将风采和卓越才能。

提问:作者写周瑜,对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理解以周瑜反衬自己的用意。

深入探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旷达心境。

 

艺术特色探究(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整首词,探究其艺术特色。从用词、修辞、结构等方面分析,如“穿”“拍”“卷”等动词的精妙,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较本词与柳永《雨霖铃》的风格差异,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豪放词和婉约词特点的认识。

主题探讨(5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本词的主题思想,鼓励各小组发表不同见解,教师引导总结,强调词中既有对历史的缅怀、对英雄的敬仰,也有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课堂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词的内容、情感、艺术特色和主题。表扬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读经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作业布置(5分钟)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素材,发挥想象,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描绘你心目中的赤壁之战场景或苏轼的心境。

推荐阅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比较两首词在情感和风格上的异同,下节课分享交流。

你感兴趣的

编辑推荐

今日推荐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