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的教案(范文3篇)
发布日期:2025-04-08
《孙权劝学》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体会人物形象,学习古人好学的精神及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准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分钟) 通过提问学生关于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故事,如诸葛亮草船借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等,引导学生进入三国的历史情境,进而引出孙权和吕蒙这两个人物,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背景介绍(2分钟) 简要介绍《孙权劝学》出自《资治通鉴》,以及这部编年体通史巨著的相关知识,说明本文所讲述故事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初读课文(7分钟)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疏通文意(15分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全班共同交流,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子: 重点字词:“当涂”“辞”“治经”“博士”“涉猎”“见往事”“及”“过”“更”等。
重点句子:“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请几位同学再次翻译课文,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确保学生准确理解文意。
研读文本(13分钟) 分析孙权的人物形象 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读一读,思考孙权是如何劝学的? 学生回答后总结:孙权劝学,先指出吕蒙如今当权管事,不可不学习;当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时,孙权现身说法,以自己为例,告诉吕蒙学习的益处,言辞恳切,循循善诱。
从孙权的劝学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善劝、关心下属、重视人才培养) 分析吕蒙的人物形象 找出描写吕蒙学习前后变化的语句,说说吕蒙有哪些变化? 明确:学习前,吕蒙以军中多务为由推辞学习;学习后,吕蒙才略和见识有了很大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
从吕蒙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知错能改、勤奋好学) 思考: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方法?(语言描写)语言描写有什么作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拓展延伸(5分钟) 让学生谈谈从孙权劝学和吕蒙学习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鼓励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如何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课堂小结(3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言字词、文章大意、人物形象和启示等。
强调学习古人好学精神和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1分钟) 背诵课文。
以“学习的重要性”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够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并体会到了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但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部分学生讨论不够积极,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和组织。
另外,对文言字词的讲解可以更加深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和运用。
《孙权劝学》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熟练背诵课文,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之美。
分析人物对话,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孙权善劝的智慧和吕蒙虚心好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认识学习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对话中蕴含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深入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并能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理解文意。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人物情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三国时期的精彩视频片段,如赤壁之战,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
展示孙权和吕蒙的图片,提问学生对这两个人物的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引出课题《孙权劝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读感知(10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标注生字读音、停顿和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准确、节奏恰当。
同桌之间互相倾听、纠正。
全班齐读课文,教师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如“邪(yé)”“更(gēng)”等字音,以及“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等停顿。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与不足,进一步强化朗读训练。
文意疏通(15分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做好标记。
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讨论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
小组代表提出仍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
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实词:“当涂(当道,当权)”“辞(推托)”“治(研究)”“及(到,等到)”“过(经过)”“更(重新)”等。
虚词:“以(用)”“为(成为)”“见(了解)”“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等。
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等。
请学生再次逐句翻译课文,教师进行点评和完善,确保学生准确理解文意。
精读品味(12分钟) 分析孙权的语言 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他是怎样劝的? 引导学生理解孙权的话,体会其言辞的诚恳和对吕蒙的殷切期望。
总结孙权劝学的技巧:先指出吕蒙的责任重大,再以自己为例说明学习的益处,循循善诱。
从孙权的劝学中,概括出他的人物形象特点(善劝、关心下属、有远见卓识)。
分析吕蒙的语言和行为 找出吕蒙回应孙权的语句以及体现他学习后变化的语句,让学生朗读并分析。
思考吕蒙从“辞以军中多务”到“就学”的转变,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知错能改、虚心接受建议) 分析“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体会吕蒙学习后的自信和自豪,以及他才略和见识的显著提升。
总结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作用 让学生讨论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明确:本文通过简洁而生动的人物对话,鲜明地展现了孙权和吕蒙的性格特点,使文章情节紧凑、富有感染力。
角色扮演(8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孙权和吕蒙,进行对话表演。
要求尽量还原文中的语言和语气,同时加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各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小组认真观看,并从语言、表情、动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拓展升华(5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在当今社会,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对待学习? 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课堂总结(3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言知识、人物形象、学习方法以及所获得的启示。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努力追求进步。
布置作业(2分钟) 背诵并默写课文。
以“我看孙权劝学”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短文,谈谈自己对孙权劝学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通过诵读、问题引导、角色扮演等活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文言知识,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在文言字词的理解和翻译上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更多关注和辅导。
同时,在拓展升华环节,学生的讨论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应加强引导,让学生更好地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孙权劝学》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够准确翻译课文。
培养学生朗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古人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准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对话的妙处。
难点 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学习道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体会文言语言的简洁之美和表现力。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查阅资料,预习课文,圈点批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疑难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内容,加深理解。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5分钟) 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穿越到了三国时期,成为了孙权的谋士,孙权想要提升吕蒙的才能,向大家征求劝学的办法。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然后引出孙权是如何劝学的,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预习展示(8分钟) 学生分组展示预习成果,包括介绍《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作者司马光的生平事迹等。
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预习过程中整理的文言字词,解释其读音、含义和用法,并举例说明。
其他小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初读课文(7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文章的节奏。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对照文本,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的处理。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从读音、停顿、语调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如“孰若孤”“肃遂拜蒙母”等句子的朗读。
全班齐读课文,力求读得准确、流畅、有韵味。
文意理解(15分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将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小组代表提出仍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
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一词多义:“以”(蒙辞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当”(当涂掌事/但当涉猎)等。
古今异义:“孤”(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孤独)、“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一种)等。
特殊句式:“何见事之晚乎(宾语前置,应为‘见事何之晚乎’)”等。
请学生再次逐句翻译课文,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纠正,教师进行抽查,确保学生理解文意。
文本研读(12分钟) 分析孙权的人物形象 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段落,让学生反复诵读,思考孙权劝学的目的、方式和态度。
引导学生从孙权的语言中体会他对吕蒙的关心和期望,以及他作为领导者的善劝和远见卓识。
总结孙权的人物形象特点:善劝、关爱下属、有战略眼光。
分析吕蒙的人物形象 找出描写吕蒙学习前后变化的语句,让学生对比阅读,思考吕蒙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从吕蒙“辞以军中多务”到“就学”的转变,以及学习后的表现,分析他的性格特点:知错能改、勤奋好学、谦逊有礼。
探讨文章的写作特色 引导学生思考本文在选材和写作上的特点,如通过简短的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
体会文言语言简洁明快、以少胜多的艺术魅力,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拓展延伸(8分钟) 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论坛”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经历,谈谈从孙权劝学和吕蒙学习中得到的启示。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学习故事和感悟,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互相学习。
教师展示一些古今中外因学习而取得成功的案例,如匡衡凿壁偷光、海伦·凯勒克服困难学习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课堂小结(3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言知识、人物形象、写作特色以及所获得的启示。
强调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进取,努力提升自己。
布置作业(2分钟) 背诵课文,并录制自己的背诵音频或视频发送到班级群里。
以“学习的力量”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心得体会,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实际生活。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文言知识的掌握和课文内容的理解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然而,在拓展延伸环节,部分学生可能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阅历,对学习的启示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加强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同时,在时间把控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