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优秀教案设计(范文3篇)
发布日期:2025-04-07
《故乡》教案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猹”“胯”“祭祀”等。
概括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梳理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文中的人物描写,把握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
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故乡变迁的感慨,体会作者对旧中国农村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闰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特点。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对故乡复杂的情感以及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问题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乡村田园风光的视频,提问学生:在你们心中,故乡是什么样的?然后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对故乡的印象。
由此引出鲁迅笔下的故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和释义问题。
教师进行重点字词的讲解和强调。
思考并回答问题:文章围绕“故乡”写了哪些事情?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引导学生概括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主要情节,梳理文章结构。
精读课文,分析人物(20分钟) 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 找出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段落,让学生对比阅读,思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每组推选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少年闰土聪明、勇敢、活泼、纯真;中年闰土却变得憔悴、麻木、迟钝、自卑。
这种变化揭示了封建礼教、等级制度对农民身心的严重毒害。
分析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找出描写杨二嫂的相关语句,思考:杨二嫂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学生自主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总结:杨二嫂是一个自私、刻薄、贪婪、势利的小市民形象。
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的性格特点。
研读文本,探究手法(15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如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我”与闰土前后关系的对比、故乡昔日与现在景象的对比等。
提问: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组织学生深入讨论,明确对比手法突出了故乡的变化、人物的变化,更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农村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强调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为下节课深入探讨小说主题做铺垫。
布置作业 抄写文中的生字词和描写闰土、杨二嫂的精彩语句。
以“我心目中的闰土”或“我眼中的杨二嫂”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这两个人物的认识。
《故乡》教案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词语,理解“萧索”“惘然”“恣睢”等词语的含义。
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风格,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
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形象。
理解小说主题,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小说中蕴含的社会意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展示一些不同地区故乡的图片,配以轻柔的音乐,营造氛围。
教师深情讲述自己对故乡的情感,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离开过自己的故乡吗?再次回到故乡时,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从而引入鲁迅的《故乡》,让学生思考鲁迅笔下的故乡会有怎样的变化。
预习检查(10分钟) 请学生上台听写生字词,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书写,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批改。
教师针对易错字词进行强调和纠正。
请学生简要介绍鲁迅,教师补充完善,重点介绍鲁迅的创作风格和《故乡》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整体感知(15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故乡在“我”眼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出关键信息,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完成问题解答。
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文章主要人物有“我”、闰土、杨二嫂等;故乡的变化包括自然景象的衰败和人情世故的冷漠等。
人物分析(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人物(闰土或杨二嫂)进行深入分析。
小组任务:找出文中对所选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特点,并填写人物分析表格。
小组展示与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可提出疑问或补充意见。
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主题探讨(10分钟)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文中人物的命运,思考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如故乡变化的原因、人物命运的根源、作者的情感诉求等,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揭示了旧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以及对我们今天生活的启示。
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通过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字数不少于500字。
阅读鲁迅的其他短篇小说,如《孔乙己》《药》等,比较其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异同。
《故乡》教案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了解小说的叙事线索和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和写作训练实现。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当下生活,追求美好未来。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剖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理清小说的线索和结构,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层情感和社会思考。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首思乡的歌曲,如《故乡的云》,同时展示一些游子返乡的图片,营造浓厚的思乡氛围。
歌曲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这样的氛围中,你们心中涌起了怎样的情感?如果多年后你回到故乡,你期待看到什么样的场景?以此引出鲁迅回到故乡的所见所感,进入课文学习。
初读课文,梳理脉络(15分钟)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后,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开火车读、个别读等方式进行。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行文线索,提问: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明确:文章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过程。
让学生根据线索,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主完成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教师请几位同学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
角色扮演,分析人物(20分钟) 选择文中闰土和“我”见面的片段,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每组推选两名同学分别扮演中年闰土和“我”,其他同学认真观看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其他学生从演员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评价,思考:从这些表演中,你能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当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分析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以及“我”与闰土之间关系的变化。
各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强调闰土这一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用同样的方法,选取描写杨二嫂的片段,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分析,加深对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读写结合,深化主题(1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文中对故乡景色的描写,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多次描写故乡的景色?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景色描写对烘托气氛、推动情节、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让学生仿照文中景色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自己家乡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某种情感。
学生写作完成后,挑选部分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在学生理解景色描写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
提问:结合文中人物的命运和故乡的变化,你认为作者通过这篇小说想要表达什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人性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小说的主题思想。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强调人物形象分析、写作手法运用和主题理解的要点。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关注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思想认识。
布置作业 以“故乡的变迁”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家乡变化的感受和思考。
收集整理有关鲁迅小说创作风格的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