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防患于未然》的教学设计
发布日期:2025-04-03
《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掌握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提高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总结。
运用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培养学生珍惜美好生活,远离违法犯罪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犯罪的危害,明确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掌握预防违法犯罪的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预防违法犯罪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一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闻图片和简短视频资料,内容涉及盗窃、抢劫、伤害他人等违法犯罪行为。
提问引导:同学们,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这些青少年原本应该在校园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防患于未然》,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25 分钟) 犯罪的危害(8 分钟) 案例呈现:展示一个真实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如小明(化名)因沉迷网络游戏,为筹集上网费用,伙同他人实施抢劫,最终被依法判刑。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小明犯罪行为带来的后果,对自己、家庭、受害者以及社会分别造成了哪些危害?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犯罪的危害:犯罪对自己而言,会毁掉前程,失去自由,受到法律制裁;对家庭来说,会给家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和伤害;对受害者会造成身体和心灵的创伤;对社会则破坏了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9 分钟) 知识讲解:通过 PPT 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关于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界定内容,向学生详细解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案例分析:列举多个青少年从不良行为逐步发展为严重不良行为,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如小李最初只是经常旷课、夜不归宿,后来发展到参与赌博、偷窃,最后因持刀抢劫被判刑。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小李的行为是如何一步步恶化的,思考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
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改正,就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8 分钟) 小组讨论: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违法犯罪呢?”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归纳总结: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梳理和补充,从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总结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
道德层面:加强道德修养,践行道德规范,提高自身素质,明辨是非善恶,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法律层面:树立法律意识,学法、知法、守法,依法自律,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三)课堂活动(15 分钟)——角色扮演 设定情境:创设几个与青少年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如在网吧门口,朋友邀请自己进去玩游戏;在学校里,有人欺负同学,叫自己一起去帮忙等。
角色分配:挑选部分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青少年本人、朋友、欺负者等。
表演展示:让学生根据设定的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展示面对这些情况时不同的处理方式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分析点评:表演结束后,组织其他学生进行分析和点评,讨论哪种处理方式是正确的,为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再次强调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
(四)课堂小结(5 分钟) 引导回顾: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犯罪的危害、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以及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回顾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醒学生要时刻牢记预防违法犯罪,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要求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谈谈自己对预防违法犯罪的认识和今后在生活中的打算。
让学生收集身边有关预防违法犯罪的案例或故事,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学生对预防违法犯罪的知识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环节中参与不够积极,对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