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大全 > 学习大全 > 诗歌文学正文

酒泉子译文与赏析

发布日期:2025-03-29

酒泉子·长忆观潮 潘阆 长忆观潮,满 ① ^{①}① 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释] ①满:全。

②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③沧海:大海。

④万面鼓声:形容潮声像万面金鼓,同时敲动。

⑤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

⑥尚心寒:心里还感觉惊心动魄。

译文 常常回忆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来时,真疑心大海里的水都要流光了,潮声像万面金鼓,震耳欲聋。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他们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

离别杭州后,我曾多次在梦中重现观潮的盛况。

梦醒之后,心里仍然觉得惊心动魄。

赏析 内容层面 这首词以回忆起笔,“长忆观潮”直接点明主题,奠定了全词对往昔观潮经历怀念的情感基调。

“满郭人争江上望”描绘出观潮时万人空巷的热闹场面,一个“争”字生动地写出人们争先恐后、翘首以待的急切心情。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两句,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描绘潮水汹涌澎湃的气势。

怀疑大海的水都倾尽而来,极言潮水水量之大;将潮声比作万面金鼓齐鸣,从听觉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潮声的磅礴震撼,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下阕重点刻画弄潮儿的形象。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塑造出勇敢无畏、身手不凡的弄潮儿形象。

他们在惊涛骇浪中挺立,手中红旗却不被水浸湿,充分展现出弄潮儿的高超技艺和豪迈气概。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写观潮过后,作者多次在梦中重温这一壮观场景,梦醒后仍心有余悸。

“心寒”二字不仅体现出钱塘江潮水的惊心动魄,更从侧面反映出这段观潮经历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艺术特色 动静结合:上阕描写观潮人群的动态“满郭人争江上望”与潮水涌动的动态“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相互映衬,展现出热闹非凡又波澜壮阔的画面;下阕弄潮儿在波涛上站立表演是动景,而“手把红旗旗不湿”又在动态中呈现出一种相对静止的画面感,动静交织,使整首词富有节奏感和画面感。

多种感官描写:视觉上,有满城争望的人群、弄潮儿手中的红旗;听觉上,“万面鼓声中”将潮声比作鼓声,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听到那震天动地的声音。

多种感官描写相结合,全方位地展现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

夸张与衬托手法:“来疑沧海尽成空”运用夸张手法,极言潮水来势之猛、水量之多;以满城人的争望衬托出钱塘江潮的吸引力,以弄潮儿的勇敢无畏衬托出潮水的汹涌澎湃,使主题更加突出 。

这首词通过对钱塘江观潮景象的生动描绘和对弄潮儿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和人类的勇敢精神,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往昔观潮经历的深深怀念之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你感兴趣的

编辑推荐

今日推荐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