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小溪》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日期:2025-03-28
《林中小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潺潺、吝啬、涟漪、干涸”等。
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小溪流淌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小溪形象以及作者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培养面对困难勇往直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细致入微的景物描写技巧。
理解小溪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借小溪流淌所表达的深刻人生哲理,引导学生将哲理融入自身的生活感悟。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领悟。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激发思维碰撞,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森林小溪的视频、图片等资料,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播放一段森林中小溪潺潺流淌的视频,同时播放轻柔的流水音效,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画面美不美?你们听到小溪流淌的声音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小溪的印象和感受,从而引出课题《林中小溪》。
(二)预习检查(5 分钟) 请几位同学上台听写生字词,如“潺潺、吝啬、涟漪、干涸、惬意、蹿跳、簌簌”等,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书写。
写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批改,教师针对易错字词进行强调和讲解。
请学生简要介绍作者普里什文,教师补充完善,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理解文章内涵做好铺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文中描写小溪流淌过程的关键词句,同时思考小溪流经了哪些地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刚才圈画的内容,梳理小溪的行程路线。
之后,请学生举手发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溪的流动轨迹,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板书: 源头——冲倒树木——分流——绕过树根、巨石——汇聚成大溪流——奔向大海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5 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每组选择文中自己认为最美妙、最精彩的段落进行研读,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研读提示如下: 找出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关注文中描写小溪声音、形态的词语,体会其精妙之处。
思考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小溪的描写之中的。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研读成果。
教师适时引导和点评,重点讲解以下语句: “太阳所反映的水上涟漪的影子,像轻烟似的总在树上和青草上晃动着。
水惹动着新结的黄色花蕾,花蕾反又在水面漾起波纹。
小溪的生活中,就这样一会儿泡沫频起,一会儿在花和晃动的影子间发出兴奋的招呼声。
”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上涟漪的影子”比作“轻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影子的轻盈、缥缈;“发出兴奋的招呼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溪以人的情感和行为,生动地表现了小溪充满活力、欢快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小溪的喜爱之情。
“有一棵树早已横堵在小溪上,春天一到竟还长出了新绿,但小溪在树下找到了出路,匆匆地奔流着,晃着颤动的水影,发出潺潺的声音。
” 赏析:“匆匆地奔流着”“晃着颤动的水影”“发出潺潺的声音”,从动作、形态、声音等多个角度描写小溪,突出了小溪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官、抓住景物特点等,并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选取一处自然景物进行描写,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深入探究,领悟哲理(10 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仅仅是在描写一条小溪吗?小溪的流淌过程象征着什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小溪在流淌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阻碍,如横堵的树木、巨石等,但它始终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最终汇聚成大溪流,奔向大海。
这象征着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同时,小溪的流淌也象征着生命的不息和大自然的永恒。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中所蕴含人生哲理的理解。
通过分享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主旨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将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课堂小结(2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小溪的行程、文中优美的语言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强调作者通过对林中小溪的描写所传达出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像小溪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积极乐观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七)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背诵课文第 6 - 8 自然段,积累优美语句。
以“面对困难”为话题,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写方法和写作技巧,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品味语言、领悟哲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参与度不高,对文中深层次的哲理理解不够透彻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