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宋濂传原文与翻译
发布日期:2025-03-28
《明史·宋濂传》原文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
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
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
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
时已改宁越府,命知府王显宗开郡学,因以濂及叶仪为《五经》师。
明年三月,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
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
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
基佐军中谋议,濂亦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
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
”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
濂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
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
濂举《大学衍义》。
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庑壁。
顷之,御西庑,诸大臣皆在,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
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
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
”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
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
明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采故元元统以后事迹还朝,仍命濂等续修,六月告成,赐金帛。
是时,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之师。
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是。
”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
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
濂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
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
濂举《大学衍义》。
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庑壁。
顷之,御西庑,诸大臣皆在,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
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
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
”濂之随事纳忠,均此类也。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
所居室,署“温树”。
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
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字。
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
”问濂,濂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 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
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
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
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其明年,卒于夔州,年七十二。
知事叶以从葬之莲花山下。
蜀献王子悦濂名,复移茔华阳城东。
弘治九年,四川巡抚马俊奏:“濂真儒翊国,述作可师,黩货贿为妄,请复其官,春秋祭葬所。
”下礼部议,复其官,春秋祭葬所。
正德中,追谥文宪。
翻译 宋濂,字景濂,他的祖先是金华潜溪人,到宋濂这一辈才迁至浦江。
宋濂幼时聪明敏捷,记忆力强,跟随闻人梦吉学习,精通《五经》,又去跟随吴莱学习。
后来,他在柳贯、黄溍门下学习,这两人都屡次表示自己不如宋濂,自认为学问在宋濂之下。
元朝至正年间,宋濂被推荐授予翰林编修之职,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推辞不就任,进入龙门山著书。
过了十多年,太祖攻取婺州,召见宋濂。
当时婺州已改名为宁越府,太祖命令知府王显宗开办郡学,于是让宋濂和叶仪担任《五经》老师。
第二年三月,因李善长推荐,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一同被征召到应天,被任命为江南儒学提举,受命为太子讲授经书,不久又改任起居注。
宋濂比刘基大一岁,他们都出身于东南地区,享有很高的名声。
刘基雄放豪迈有不凡的气质,而宋濂以儒者自居。
刘基在军中参与谋划商议,宋濂也因擅长文学首先受到朱元璋赏识,常常侍奉在皇帝左右,以备皇帝询问。
太祖曾召宋濂讲解《春秋左氏传》,宋濂进言说:“《春秋》是孔子褒扬善行、贬斥恶行的书籍,如果能够遵循推行,那么赏罚就会公正适度,天下就能安定。
”皇帝分封功臣时,召宋濂商议五等爵位的封赏。
宋濂一一依据汉唐旧例,衡量其中适宜的情况上奏。
太祖曾询问帝王之学,什么书最为重要。
宋濂推举《大学衍义》。
太祖于是命令将此书内容大幅书写在宫殿两侧的墙壁上。
不久,太祖驾临西庑,众大臣都在,太祖指着《大学衍义》中司马迁论述黄老之学的内容,让宋濂讲解分析。
宋濂讲解完毕,接着说:“汉武帝沉溺于方术荒诞不经的学说,改变了汉文帝、汉景帝恭敬节俭的风气,百姓财力已经疲惫,然后用严刑来督促他们。
君主如果确实能用礼义来修养自身,那么邪说就不会侵入;用学校教育来治理百姓,那么祸乱就不会兴起,刑罚不是首要考虑的事情。
”宋濂随时事进献忠言,都是这类情况。
洪武二年,皇帝下诏修撰《元史》,任命宋濂为总裁官。
这年八月,《元史》修成,宋濂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
第二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人采集元朝元统年以后的事迹返回朝廷,皇帝仍命令宋濂等人继续修撰,六月完成,宋濂被赏赐金银布帛。
这时,皇帝关注文化教育,征召各地儒士张唯等几十人,挑选其中年轻且才华出众的,都提拔为编修,让他们进入宫中文华堂学习,任命宋濂为老师。
宋濂教导太子前后达十多年,太子的一言一行,他都依据礼法加以劝谏,使其言行符合正道,至于有关政教以及前代兴亡的事情,他必定拱手说道:“应当这样做,不应当那样做。
”皇太子每次都严肃认真地虚心接受,说话必定称宋濂为师父。
皇帝分封功臣时,召宋濂商议五等爵位的封赏。
宋濂一一依据汉唐旧例,衡量其中适宜的情况上奏。
太祖曾询问帝王之学,什么书最为重要。
宋濂推举《大学衍义》。
太祖于是命令将此书内容大幅书写在宫殿两侧的墙壁上。
不久,太祖驾临西庑,众大臣都在,太祖指着《大学衍义》中司马迁论述黄老之学的内容,让宋濂讲解分析。
宋濂讲解完毕,接着说:“汉武帝沉溺于方术荒诞不经的学说,改变了汉文帝、汉景帝恭敬节俭的风气,百姓财力已经疲惫,然后用严刑来督促他们。
君主如果确实能用礼义来修养自身,那么邪说就不会侵入;用学校教育来治理百姓,那么祸乱就不会兴起,刑罚不是首要考虑的事情。
”宋濂随时事进献忠言,都是这类情况。
宋濂性情诚恳谨慎,长期在宫中为官,从不攻击他人过失。
他的住室,题名为“温树”。
有客人问起宫中之事,他便指向“温树”二字示意。
宋濂曾经与客人一起饮酒,皇帝暗中派人去侦察监视。
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是否饮酒,座中的客人是谁,吃了哪些菜肴。
宋濂全部如实回答。
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
”皇帝有时召见宋濂询问群臣的善恶优劣,宋濂只列举那些好的大臣说:“好的大臣与我交朋友,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大臣,我不了解他们。
”主事茹太素上书一万多字。
皇帝大怒,询问朝中大臣,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是对皇上不敬,这是诽谤违法。
”皇帝问宋濂,宋濂回答说:“他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刚刚广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重罪呢?”不久皇帝翻阅茹太素的奏章,发现有不少可取之处。
皇帝把大臣们全部召来斥责,于是直呼宋濂的字说道:“如果没有景濂,差点错误地加罪于进言的人。
” 宋濂从小到老,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对于学问无所不通。
他写的文章醇厚精深、气势流转绵长,可与古代的作者相媲美。
外国的贡使也知道他的名声,多次询问宋先生日常起居是否安好。
高丽、安南、日本甚至拿出上等的银子购买他的文集。
各地的学者都称他为“太史公”,而不称他的姓氏。
虽然宋濂一直到头发花白都在侍从皇帝,他的功勋、爵位比不上刘基,但一代的礼乐制度的制定,宋濂所裁定的居多。
第二年,宋濂在夔州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知事叶以从把他安葬在莲花山下。
蜀献王的儿子仰慕宋濂的名声,又把他的坟墓迁移到华阳城东。
弘治九年,四川巡抚马俊上奏说:“宋濂是真正的大儒,辅佐国家,他的著作堪称楷模,说他贪污受贿是毫无根据的,请恢复他的官职,按时祭祀并安排墓地。
”皇帝把此事交给礼部商议,恢复了宋濂的官职,按时祭祀并安排了墓地。
正德年间,追谥为“文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