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学设计(范文3篇)
发布日期:2025-03-28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雪》,掌握词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体会词的意境和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培养语感。
学习借景抒情、对比等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以及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描绘的雪景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品味词的语言,感受其豪放的风格。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词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一段有关雪景的视频,展示银装素裹的美丽画面。
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眼中的雪景,进而引出古人对雪景的描写,如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然后提问:在毛泽东笔下,雪景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由此导入新课《沁园春·雪》。
(二)背景介绍(3分钟) 简单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
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三)初读感知(10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词意,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读音错误和节奏不当之处。
全班齐读,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情感基调。
(四)文本解读(18分钟) 上阕赏析 提问:上阕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思考回答后总结:上阕依次写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物,构成了一幅雄浑壮阔的北国雪景图。
分析重点词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封”和“飘”动静结合,写出了冰雪覆盖、雪花飞舞的壮观景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群山比作银蛇,高原比作蜡象,赋予它们动态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山、高原在大雪覆盖下的雄伟气势。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雪景的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下阕赏析 提问:下阕作者提到了哪些历史人物?他是如何评价这些人物的? 学生回答后明确:提到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作者用“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对他们进行评价,指出他们在文治方面有所不足。
探讨“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过去的英雄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这一句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五)小组讨论(8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各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这首词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上阕通过描写北国雪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进而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
同时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代帝王的“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与今朝的“风流人物”进行对比,突出了今朝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卓越才能和伟大抱负。
(六)课堂小结(3分钟) 回顾本节课内容,总结《沁园春·雪》的主要内容、表现手法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强调这首词不仅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更体现了作者豪迈的气概和伟大的抱负,鼓励学生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和远大志向。
(七)布置作业(1分钟) 背诵并默写《沁园春·雪》。
以“雪景”为主题,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积累诗词中的经典语句。
品味词中精妙的语言,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意象的内涵,把握词的意境。
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坚定信念。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时代精神。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开展“诗词接龙”游戏: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描写冬天或雪景的诗词,进行接龙。
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等。
教师引导:在众多描写雪景的诗词中,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别具一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领略它的独特魅力。
(二)知识讲解(3分钟) 介绍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牌名、题目、上下阕等。
重点讲解“沁园春”这一词牌的特点,如字数、格律等,让学生对词这种文学体裁有初步的了解。
(三)初读诗词(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受词的韵律。
播放音频朗诵,学生边听边注意朗诵的节奏、重音和语调变化。
学生模仿音频进行朗读,同桌之间互相倾听、评价,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强调“分”“数”等多音字的读音,以及一些重点词句的停顿和语调。
最后全班齐读,达到熟读成诵的初步效果。
(四)研读赏析(18分钟) 上阕研读 学生自主阅读上阕,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雪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作者从视觉角度,远近结合,先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远景,再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近景;动静结合,“封”“飘”“舞”“驰”等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感。
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的意境。
引导学生品味词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句诗想象奇特,在严寒的冬日里,作者却联想到晴天时白雪红日交相辉映的美景,让学生描绘这幅画面,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下阕研读 学生默读下阕,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列举这些历史人物? 组织全班讨论,明确:作者列举秦始皇、汉武帝等历史人物,是为了与今朝的“风流人物”形成对比。
这些历史人物在历史上虽然功绩卓著,但在文治方面存在不足,而今朝的“风流人物”既有武略又有文韬,能够肩负起建设新中国的重任。
深入探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这句词表达了作者对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赞美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豪情壮志。
(五)拓展延伸(8分钟) 展示一些不同风格的雪景图片,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幅,仿照《沁园春·雪》上阕的写法,写一段描写雪景的文字,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学生写作后,小组内分享交流,推选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教师进行点评。
(六)课堂总结(3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沁园春·雪》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习作者的爱国情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努力成为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七)作业布置(1分钟) 背诵并默写《沁园春·雪》,录制自己的背诵音频发送到班级群里。
收集整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作品,选择一首进行赏析,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掌握诗词中的生字词。
分析词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分析能力。
感受作者的伟大胸怀和革命豪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感受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以及词中所传达的时代精神。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5分钟) 播放歌曲《沁园春·雪》,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
提问学生听完歌曲后的感受,引导学生谈谈对毛泽东及其诗词风格的印象。
从而引出本节课要深入学习的《沁园春·雪》。
(二)预习检查(3分钟) 请学生上台听写词中的生字词,如“莽莽”“妖娆”“风骚”“天骄”“成吉思汗”等,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书写。
检查学生对词语读音和含义的掌握情况,对易错字词进行重点讲解和纠正。
(三)朗读训练(10分钟)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和节奏。
读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教师朗读时哪些地方处理得好,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对词意的初步理解,尝试读出感情。
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声音洪亮、节奏明快、情感饱满。
开展朗读比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其他小组同学作为评委,从读音、节奏、情感等方面进行打分评价。
评选出表现最佳的同学,并给予表扬。
(四)文本分析(18分钟) 结构分析 引导学生划分词的上下阕,思考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后总结: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下阕则由雪景引出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并抒发作者的豪情壮志。
从而让学生明确词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表现手法分析 提问:词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补充完善: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山、高原的动态美;“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今朝“风流人物”的优势;整首词情景交融,上阕的景为下阕的情做铺垫,下阕的情是对上阕景的升华。
语言品味 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词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例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语言简洁有力,意境开阔;“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色彩鲜明,描绘出雪后晴天的美妙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感受豪放词的语言魅力。
(五)深度探究(8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今朝”的“风流人物”具有怎样的品质和精神?在当今时代,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风流人物”?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理解“风流人物”不仅要有卓越的才能,更要有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成为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六)课堂小结(3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沁园春·雪》的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色以及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强调这首词对我们的启示,激励学生传承和弘扬革命先辈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七)作业布置(1分钟) 背诵并默写《沁园春·雪》,完成课后练习题。
以“我心中的风流人物”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风流人物”的认识和感悟。